钟正生全球经济复苏之路走到哪了证券之星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http://m.39.net/pf/a_6159813.html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钟正生

一、经济走到哪?

全球经济增长目前强劲,但不均衡地在复苏。IMF最新预测(年4月)显示: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在年实际GDP增速分别达6.7%和5.2%,-年发达经济体复苏领先,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差距处于历史低位。年以后,疫情影响或能基本消散,新兴经济体恢复高速增长,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增速差距再进一步拉大。

漫漫复苏之路,我们正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看生产。中国经济领跑后,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制造业景气快速恢复,且高景气持续至今。初期主要是由“复工复产”政策推动,而后期主要是由需求端的强劲所带动。美国反映工业生产的指标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已十分接近。未来随着就业恢复,生产端仍有提升空间。

看消费。中国消费没有出现报复性反弹,中国消费没有“补库存”的特质,这是因为中国疫情后的纾困政策重点不一样,我们补助的是企业,不是居民。大部分国家也是这样,所以消费场景、消费信心的恢复尚需时日。甚至有观点认为,服务消费一旦丧失了就永远丧失了,没有办法弥补。当然对此存有争议。

美国零售总额已经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美国政府“撒钱”之后,居民收入激增,消费能力很强,耐用品消费尤其强,不过目前服务消费仍受到疫情影响。美国居民储蓄率很高,有2万亿美元的额外储蓄,是没有地方花还是不敢花?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预测。目前主流预测是2万亿美元的额外储蓄大部分都会花掉,因为大部分美国人没有中国的节俭观念。无论如何,美国的超强消费仍是存在后劲的。所以,从消费来看,激增的收入造就了美国超强的消费,而美国超强的消费反过来说对中国出口就是利好。

看库存。不一样的库存周期也是源于超强的消费。美国的库存总额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今年3月,美国零售商库存销售比降至历史低点,也说明消费太强,去库太快。所以,超强的消费,以及还没有完全重启的生产,就造成了美国去库速度非常之快。

看就业。目前就业恢复偏慢,但并不悲观。疫情冲击下美国有多少就业缺口?大概测算是万左右。目前各国失业率与疫情前水平仍然有差距,疫情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受损等等都是原因。美国政府慷慨的失业救济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失业救济水平比疫情前的工资水平往往还高,理性选择的话就业意愿应该是不会高的。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就业市场恢复的过程注定是偏缓的,好在目前就业市场是比较活跃的。虽然美国的失业率和非农就业不及预期,但是劳动力市场调查显示,目前的职位空缺率已经高于疫情前水平,雇佣率也不错。

当然,一切的一切,不管是生产、消费、库存、就业,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疫情控制程度和疫苗接种速度。在这方面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存,但占据主导因素的是确定性。不确定性比如说4月以来,全球尤其是东亚地区疫情卷土重来,美国疫苗接种后劲趋弱,变异病毒、疫苗供应等问题也从未离开公共视线。但是确定性是更强的,在疫苗接种上基本上是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色列、阿联酋,基本实现群体免疫。第二梯队美国、英国,第三梯队欧盟,这两个梯队到三季度差不多也群体免疫了。新兴市场或慢于发达国家至少三个季度,当然也有更悲观的预测,很多中低收入国家可能到明年年底都很难实现大规模接种。

我们以美国贸易的一张图来对“全球经济走到哪了”做个总结。今年2月-3月份,美国贸易逆差扩大,连续创下记录。这至少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疫情作为外生性冲击,经济恢复的节奏显著快于次贷危机。美国到今年年底基本上可以回到疫情前的经济水平,当然还没到假如没有发生疫情的情况下按原有趋势增长的水平。打个比方,如果说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砸了个坑的话,今年年底差不多就爬出坑了。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也砸了一个坑,花了七八年时间才爬出来。

第二,次贷危机后美国贸易逆差是显著缩小的,而这次贸易逆差是显著扩大的。这说明美国经济复苏的节奏比非美国经济复苏节奏要快,进口增长显著超过了出口增长。

第三,美国政策强刺激为需求的恢复保驾护航,但不一定可以促进就业与生产的积极修复。

第四,非美国家抗击疫情的手段和资源相对有限,但是新兴市场出口强劲,更多服务了外需尤其欧美需求。

总之,全球经济正在极致地演绎强劲地、不均衡的复苏,前方或许还有一段路,但是大方向是确定的。

二、通胀走到哪了?

大宗商品周期仍在演绎。大宗商品涨价周期自年2季度已经开始,年仍在演绎。全球货币宽松(包括弱美元)、实体经济活动修复、以及全球“绿色经济”浪潮,是三大推手。

今年二季度主要商品价格涨幅,除了原油价格,都是高于一季度的。二季度跟一季度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觉得变化的不是货币宽松的程度,美联储虽然最近有些新动向,但是货币政策正常化还没有启动,总体上还是比较宽松的状况。变化的是美国财政刺激再发力、中国产业政策发力(其实就是有些简单粗暴的产量限制政策)、国际供应链瓶颈凸显、以及一些通胀预期的自我实现(因担心未来价格失控,企业会有预防性的补库需求)等。这些因素造成今年二季度主要商品价格涨幅显著高于一季度。

我们看一下大宗商品周期之远眺。在全球经济共振复苏的状况下,大宗商品周期是可以期待的。“超级周期”是指什么呢?目前还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高盛说本轮油价会超过美元/桶,好像这就是一个超级周期。那姑且以这样一个比较模糊的界定来看。历史上,商品超级周期一定是有一个需求的“超级发动机”。其实有两轮商品超级周期:一轮是中国加入WTO,自此中国房地产进入上行周期;一轮是次贷危机后,中国大规模刺激。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一些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供给层面的扰动,比如伊拉克战争、欧佩克减产等等。但是,比较一下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和程度,很显然超级周期需要超级的需求来拉动,单单供给扰动不足以形成一个商品超级周期。目前,全球商品周期走势广受争议,其实关键的分歧就在,本轮周期的主要力量主要来自需求还是供给?如果主要是供给收缩驱动的,那么就很难形成所谓的超级周期。之前华尔街有热议,说印度会不会接棒中国,成为下一个需求的超级发动机?印度第三拨疫情发作之后,这个故事大家再也不讲了。简单说,没有需求的超级发动机,也就没有商品超级周期。

往近看,对不同商品的价格走势,就看阶段性供需缺口怎么样。比如,现在原油库存仍然高于疫情前水平。所以,如果你跟原油行业的人交流的话,大部分人还是觉得未来一段时间原油走势大概率还是振荡,不管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很难出现根本性的冲击。但铜的库存还是显著低于疫情前水平的。当然,影响铜价的还有绿色转型的驱动,比如一辆新能源车对铜的需求是传统车需求的4倍,如此等等。仅从供求缺口来看,铜的库存还是处于非常低的位置的。

总之,对于大宗商品周期要分门别类看,不同商品有不同的供需缺口,而供给端的调节能力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商品涨价周期长短与方向。我们预计,部分商品阶段性供需矛盾会持续1-2季度,甚至更长,但是分化会更明显。而前期累积的市场乐观情绪,可能意味着市场波动在加剧。近期商品市场调整后,本轮大宗狂热可以说告一段落。但这可能改变的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斜率,而非方向。

补充说下,这轮大宗商品涨价确实有炒作的成分,这就是为什么一出台相关政策,很多大宗商品价格就立马调头的原因。现在市场很少再说输入型通胀了,因为很多因素不是输入,中国就是最大的驱动,我们就是黑色系商品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怎么谈得上是输入呢?当然,有些商品即便有炒作因素,也是有比较扎实的炒作基础的。

美国是全球通胀的“震源”,但美国的通胀暂时是“暂时的”。有点拗口,因为目前的信息仍有局限,但是总体判断还是暂时的。美国4月通胀数据超前值、超预期值、超基数效应。美国CPI和PPI同比读数在基数效应的衬托下均为历史高点,这引发市场遐想:美国通胀上行风险是否可控?

我们看市场是怎么解读这个数据的?显然,市场对美国通胀的持续性判断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债券市场显示的通胀预期,就是美国通胀保值债券隐含的通胀预期,虽然处于历史高位,但中期的通胀(5年TIPS隐含的通胀预期)和长期的通胀(10年TIPS隐含)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都没有超过3%。所以,目前的美国通胀与金融市场交易出来的通胀预期都并未明显失控。

为什么觉得美国的高通胀可能是暂时的?有很多因素,包括供给侧扰动消退、目前通胀预期尚可、价格粘性的屏障作用、以及国际贸易平抑物价等等。我们假设未来美国CPI环比增速可控,并考虑到基数效应做了测算,今年4月份、5月份或许迎来CPI同比增速高点,下半年同比增速或将较快回落。刚才张斌博士也说到美国通胀是暂时的,目前美联储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有时候资本市场不太买账。

此外,如果全球经济是不均衡复苏的话,也就意味着全球的通胀很难共振走高。美国通胀是领跑发达经济体的,新兴市场则“冰火两重天”:土耳其、阿根廷、巴西、俄罗斯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但是泰国、马来西亚因为旅游业受阻,反而是通缩的压力更大。

还要指出的是,中国输入型通胀可控(很多可能也不能归咎于输入型)。举个例子,前段时间钢价不利不顾地攀升一开始是有违市场直觉的。钢材库存水平不算低,粗钢产量今年前4个月还是超15%的增长。产量不低,库存也不低,为什么钢价前段时间飙升呢?因为市场预期工信部即将要出限产政策,要求今年全年粗钢产量不增。1-4月还是超过15%的增长,全年不增,那意味着下半年要怎么砍?可见,市场担心的不是需求,担心的是供给;不是担心当下的供给,是担心下半年的供给。所以政策的扰动带来了很大的市场波动。我就是举个例子,钢价上涨不能叫输入型通胀,也不能说就是一个非常强劲的需求出来了,而是主要因为政策。当然,政策大方向是对的,但政策出台的时点和节奏,是不是要事先跟市场沟通、与各部门协商?这点是可以讨论的。

三、政策走到哪了?

货币政策很显然即将触碰转折点。发达经济体流动性或迎拐点。从去年3月份到去年年底,美国、欧洲、日本M2分别扩张了10%、19%、13%,合计扩张18%。今年一季度,美国M2扩张3.7%,欧元区和日本已经分别缩减0.7%和4.0%。从发达经济体央行扩表来看,确实是斜率明显放缓了。至于新兴市场国家,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已率先加息,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加息预期也在提前。

美联储不“急转弯”,但是市场已经转了点弯。美联储什么时候削减资产购买?5月19日公布的4月会议纪要引发市场热议。一些(anumberof)委员认为,如果经济继续朝着目标迅速发展(rapidprogress),那么在未来几次会议上的某个时点,可能适宜开始讨论调整资产购买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开始讨论Taper,而是开始讨论“何时可以开始讨论Taper”。美联储用词特别谨慎,资本市场反而非常紧张。

市场为什么对美联储削减资产购买这么“上心”呢?年的“紧缩恐慌”可谓殷鉴不远。年5月,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讲话提到,美联储可能要削减资产购买。结果年下半年整个新兴市场债券被抛得一塌糊涂。其实到年1月,美联储才正式削减资产购买。但今年2月中旬以来,市场就快速反应了,十年美债利率急剧窜升。那么,今年春节以后,新兴市场股票、债券、汇率和资本流动的反应,相比年的反应怎么样?我们发现,本轮新兴市场在每个指标上的反应,至少都走了年那一轮的一大半了。很显然,这轮反应要比年快得多。

再看财政刺激,发达经济体都是大手笔。年,发达经济体政府平均动用12.7%的GDP来抗击疫情。其中,美国花4万亿、占年GDP的18%。今年美国拜登政府实施1.9万亿美元的经济纾困计划,按照OECD测算是美国全年产出缺口的两倍。难怪美国前财长萨默斯会说,这种刺激肯定会造成经济过热、资产泡沫。拜登的基建+就业计划总规模是另一个4万亿美元(最新基建计划削减后的总规模约3.5万亿),预计在8-10年里每年平均支出约亿美元,占年美国GDP的2%。

欧盟将推动1.8万亿欧元的计划,包括亿“下一代欧盟”复苏基金。4月宣布将发债0亿欧元,截至5月已有十多个成员国拟定国别计划,欧盟委员会料将花费2-3个月进行审核。

可见,欧美在比着花钱。在财政政策上,财政克制或者说财政纪律好像已经被抛到脑后了。美国共和党一度没视为财政纪律的代言人,但现在这一点却被民主党批得体无完肤。特朗普上台后也是大手大脚地花钱,因此民主党上台后,财政上大手大脚花钱,共和党也拿不出特别有力的证据来反对它。我想这是一个变化,欧美对财政纪律的看法在发生变化。

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32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