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感谢中国,是真心实意还是别有用

近些年,网络上说到中国的中东“好兄弟”,总逃不开一个国家——以色列。

有言论称,以色列特别感恩中国,因为上海在二战期间收留了犹太人,所以以色列在唐山大地震时捐赠了中国1亿美元。

犹太人在上海避难不假,但以色列捐赠1亿之事根本是无稽之谈,甚至犹太人来沪(上海)的目的都不单纯。

还有种“慕强”言论,觉得色列人主体民族——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爱屋及乌,自然力挺以色列。

再加上以色列不遗余力的渲染,当年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受害者身份,激起不少国人的同情心,继而对以色列充满怜爱。

但实际上,以色列对中国真的很好么?

官方的外交合作关系说明了一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以关系仅仅是“友好合作关系”,也就比美国、日本好上一些。

直到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发展,双方才宣布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但这种合作在中东国家里也算不上亲密。

由此可见,以色列和中国并没有那么友好,那么,关于中以关系好的“错觉”,是如何形成的?

01

《圣经.旧约》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神迹——摩西分红海。

当年犹太人在埃及为奴,先知摩西受上帝指引,带领犹太人出逃,在红海岸边,神迹使海水被分开,让犹太人得以穿过红海,前往那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应许之地”——迦南(巴勒斯坦一带)。

流亡40年后,犹太人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然而好景不长,犹太王国被巴比伦帝国攻占,犹太人再次被掳到巴比伦为奴。

直到波斯帝国消灭巴比伦,犹太人才得以重返迦南,并建立圣城——耶路撒冷,此后相继沦为希腊和罗马的附庸。

到公元1世纪,犹太人起义反抗罗马,却被罗马铁骑镇压,圣城被毁,犹太人流落世界各地。

此后多年,犹太人一直处于漂流状态,他们的语言、习俗甚至肤色逐渐被当地土著同化,但因为坚持本民族的宗教,犹太人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民族性。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让犹太人被当作异教徒,在欧洲各国备受排挤。流亡的犹太人没有土地,只能选择经商,随着时代的发展,犹太人积累了大批财富,但也为他们招致杀身之祸。

二战期间,希特勒将犹太人视为“唯利是图的邪恶人种”,大肆迫害犹太人,犹太人不得不再次四处逃亡。

柏林犹太人被迫害纪念碑

当时很多欧洲国家对犹太人避之不及,唯有英属阿拉伯殖民地和中国能接纳他们,因此大批犹太人逃亡中国。

但实际上,当初犹太人来中国不仅仅是为了避难,他们的目的,是想“掠夺”中国的土地。

这事要从日本的“河豚计划”说起。

河豚是一种含有剧毒的鱼类,只有去除毒素后,才能品尝到鲜美的滋味。

在日本人眼中,中国就是“河豚”,而犹太人,就是去除毒素的“工具”。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为了加强殖民统治,日本往东北运送了大量本土国民发展东北。

与此同时,在沙俄境内的犹太人遭到排挤,流亡到东北境内,这些犹太人带来了巨额财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工业的发展。

但日本人喜欢犹太人,主要还是因为日俄战争时期,犹太富商希夫为日本筹集了万美元贷款,帮助日本打赢了沙俄,此后日本军方对犹太人心生好感,想利用犹太人的财富来打赢侵略战争。

于是日方提出了“河豚计划”:日本承诺不会歧视犹太人,并且愿意分一块中国的土地给犹太人复国,而犹太人则利用他们的财富帮助日本在殖民地进行投资,稳固日本的统治。

当时流亡东北的犹太人正急需一块土地容身,因此这项计划得到双方的一致同意,大体细则都已经拟好,只是最后犹太人的复国地选在上海还是”满洲国“稍有争议。

但该项计划最终并未实施,一方面是美国犹太人群体对日本做法的强烈抗议,另一方面则是德意日结盟后,德国纳粹对日本接纳犹太人的行为表示不满。

而且“河豚计划”被公开后,犹太人复国行为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抵制,虽然日本有心庇护,但在中美两国的强烈反对下,最终犹太人在中国”复国“的计划破灭。

后来以色列感谢中国上海收留犹太人,其实是因为从苏联出逃的犹太人,部分流落东北,还有部分则逃往日本神户。

日本不想接收大量难民,就将犹太人迁往侵占的上海,并且为犹太人建立了一个“无国籍难民隔离区”,环境虽然差,但比起欧洲的集中营已经好得太多,而且日本并未残害犹太人。

上海市民虽然也为犹太人提供食物,但当时上海人自己也吃不饱,对犹太人的帮助有限,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犹太人是靠国人养活的,海内外的犹太社区群体才是主要援助者。

相比提供避难场所的中国,犹太人对帮助他们建国的美国更亲近。

02

年,在美国的帮助下,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在流亡两千多年后,再次成立犹太国家。

但以色列的建立,引起了中东阿拉伯众多国家的一致抗议,由此引发了中东战争。

美国在其中极力斡旋,试图维持中东地区的和平,同时大力扶持以色列,将其作为中东地区反苏的重要阵地。

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对美国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这就导致以色列和中国的关系十分复杂。

年,新中国成立后,以色列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国家。

当时面对以色列发出的贺电,我国既高兴也有点无措,周总理想了想,只能回电,”谢谢承认。“

毕竟当时中国和苏联交好,而以色列投靠西方阵营,谁先抛出建交橄榄枝,是个复杂的问题,因此双方都在等待对面表态。

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直接和美国杠上,以色列更不好和中国交往,因此建交之事便一拖再拖。

朝鲜问题解决后,中东局势又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巴以冲突逐渐加剧,在中东地区,我国支持公开巴勒斯坦,反对美国和以色列的无理要求,中以关系更不可能建立。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国重返联合国,中苏交恶,中美关系开始解冻。

在中美对话中,以色列是个核心问题。周总理曾表示,“我们从不想消灭以色列,只想让以色列不要再对巴勒斯坦人民进行侵略,希望以色列可以和阿拉伯人建立和平。“

美国曾建议中国和以色列建交,建立一个反苏联的联盟,但我国却表示拒绝,不想和以色列建立什么联盟。

虽然在外交上提出如此说辞,但其实那时中国和以色列已经开始有所接触。

年,以色列的专家曾秘密访华,在北京待了好几周,主要讨论军事交易问题。

那次接触主要是为了解决越南问题,以色列虽然地方不大,但军事技术十分先进,正是我国迫切需要的。

不过由于美国从中阻挠,军事交流并不顺利,而且由于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立场,也不便和以色列来往太密切,因此双方的交往非常低调,主要还是体现在一些经济交流中。

直到年,冷战结束后,两大阵营瓦解,中国和以色列才正式建交,不过,在美国的限制下,中以两国的交往模式仍然以经济为主,军事交流很少。

但是,由于以色列受国土限制,经济体量本身不大,因此中国和以色列的经济交流也是有限的,不过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行,双方未来应该会逐步加强合作。

其实从中以关系的历程来看,中国和以色列其实并没有那么亲密,只是普通的国家利益互取罢了,而且这种经济合作的交流还是有限的,因此两国关系不仅算不上亲密,甚至称得上有些冷淡。

03

那为何国内会普遍会觉得以色列和中国关系很铁?

出现这种舆论风向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以色列需要树立一个和中国十分亲密的形象,以此来达到利用中国发展自身的目的。

一方面是提高经济发展。中国是个大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以色列国土狭小,且土地贫瘠,这就导致以色列只能大力发展高精尖技术,来抵抗周围环伺的强敌。

而欧美等国家工业化程度高,对以色列的产品需求并不热切,相比之下,中国有市场,有需求,还有钱,自然是善于经营的犹太人首选,以色列当然要大力推动和中国的合作。

一方面是争取有力的政治环境。以色列的建国史十分坎坷,算是从周边国家手里一块块“抢“下来的,而且随着犹太人的发展,以色列会不会再扩张领土很难预测。

而我国在中国局势上向来支持阿拉伯国家,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在中东的立场也会变得举重若轻,以色列需要软化中国立场,来为自己赢得更宽松的政治生存环境,自然需要和中国打好关系。

即便是人与人之间,也很难有纯粹的友谊,何况两个国家之间,不过是一个利益体和另一个利益体的需求关系罢了,“敌人”和“朋友”的概念并非固定不变,在特定的时期,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但至少现在,中国和以色列都需要对方,大抵算得上“朋友”。

参考资料:

《风口浪尖的中以关系,能克服重重压力继续向前吗?》

《美国对以色列的政策及美以关系的发展》

《中国同以色列的关系》

《试论战时日本对犹太人的政策》

《日本推行"河豚鱼计划"始末》

《摩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