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败文化缺失了5000年,重新正视失

“文化看起来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价值观,却深切影响着人类。在人类创新的长河中,最具杀伤力的不是失败,而是外界对于失败者的苛责。

失败是生活的常态,每个人都是「失败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管理学中的「比伦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经历,说明你未曾用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

重要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我们对待失败的态度。

先来讲一个故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唐代刘禹锡留下的千古名句,但恐怕没人能想到,这竟然也与失败有关。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他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据此不断给刘禹锡穿小鞋,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超凡脱俗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失败的态度:人们厌恶失败、排斥失败,衣锦还乡、功成名就才是荣光。哪个失败者不被踩在脚下,哪个成功者不被吹捧上天。

《三国演义》中动辄是对战败武将的问斩、对有误文官的革职,导致许多文武大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失败包装为成功,导致决策失误祸国殃民。

理性分析,成功者全是优点吗?失败者就一无是处吗?显然不是。但没办法,谁叫你败了呢?

我们的失败文化已经缺失了年,一点也不夸张。

时至今日,创新创业已是社会热词。然而,失败文化的缺失就是个灾难。

年初,曾被创投界视为独角兽的某共享单车企业出现经营危机,千万人在线上线下排队退押金。一时间,关于这个企业和创始人的各种负面信息接憧而至,人们的矛头开始直指创始人,似乎忘了不久前媒体和大众还在津津乐道他的种种励志故事。

我一直说,创业失败,最终一定是创始人的失败。一家公司如果被做到人人口诛笔伐的地步,一定是创始人有问题。

但我更想说的是,对同样一件事情,转眼间就有如此大的反差,不再是个人的问题,只能说我们骨子里缺乏一种叫失败文化的东西,整个群体在面对失败时显得无所适从。

多少人嘴上喊着创新,真遇到让他创新的事,第一反应是退缩;看到别人创业遭遇挫折,第一反应是「幸好我当时没做」;更有一些从未体验过创新也不敢真正创业的人,却口口声声必称创新创业,害人不浅。

其实,比失败本身更可怕的,是对失败创业者的否定,是全社会对失败的选择性回避。

要知道,创新创业本就是高风险和高失败率的事。然而,有两个「偏差」让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认知产生了巨大误判。

第一个是「幸存偏差」。

畅销书作家罗尔夫·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中写到: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这被称作「幸存偏差」——我们看到的只是活下来的幸存者,那些失败者早已不见踪影。

历经几次重大波折终于上市的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就说,「你见到的只是最终能站在台上的5%的成功者,其他95%没有成功的人已经消失在人海中,你根本没有机会见到……」

我们以为看到的成功都是必然,其实只是偶然;我们以为看到的失败只是偶然,那才是必然。成功的偶然性被刻意放大了很多倍,使得人们经常基于偶然的成功做出错误的行动。

第二个是「失败偏差」。

人们更容易看到失败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它的正向价值,我称其为「失败偏差」。

一旦失败,人们会刻意把失败的影响放大很多倍,认为你很难再翻盘。事实上,不止是普通大众,很多创业者在失败面前也软弱得像一根面条,被压得抬不起头。太多时候,创业者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却忘了唯有咀嚼失败、学习失败,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怎么办?

只有建立,而且必须建立一种失败文化,才能将这两个偏差扭转过来。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失败文化?是单纯宽容失败吗,显然不是。如果那样,失败便没有任何压力,整个社会不会前进而是倒退。

宽容但不纵容失败,才是失败文化的核心。

放眼全球,但凡创新活跃创业伟大的地方,都是宽容但不纵容失败的代表。

以色列被誉为全球创业圣地,人们去膜拜学习往往强调其教育体制和创业生态,却少有剖析以色列人骨子里不把失败当回事的文化信念。

《Start-upNation》一书作者SaulSinger说,一个犹太母亲如果有一个创业者的孩子,她不会为之担忧和疑虑,相反会非常骄傲。

以色列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饱尝亡国之苦,失去祖国土地达多年,犹太人长期分散寄居他国。惨痛的民族史,让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最有危机感的国家之一,也是最包容风险、接受失败的国度。

以色列媒体不吝对勇敢挑战现状的创业公司的赞扬,不吝对失败和转型故事的鼓励。这让创业者、投资人和民众形成一种价值观:失败了从头再来就好,不必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失败不是意外,而是成功路上的必须。

除了宽容失败,以色列更是一个主动让自己国民学习失败的国家。

从高中阶段开始,以色列会让学生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创业,显然这是一项耗时耗力且多半会失利的事,在东方国家几乎不可能。但以色列的学校和家长却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们去做这件事,只因它能教会孩子们如何真正应对失利,而不是被很多营造出来的成功假象所迷惑。

一位以色列教授这样总结:我们容纳的不是失利,而是容纳再次试验。

宽容但不纵容失败的实质,是不放过任何一个从失败中攫取宝藏的机会。

许多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宁愿让员工冒失败的风险,宁愿让企业的利润暂时受损或承担创新失败的后果,也不愿员工丧失敢于创新和冒险的精神。

谷歌、苹果和Facebook等公司总能不断推出备受追捧的产品和服务,但它们内部失败的项目要多得多。

硅谷投资人更看重的也是创业者有没有失败的经历,而不是光鲜成功的履历,失败者被称为「有经验的人」。因为投资人90%的项目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也是不断的失败中才获得巨大回报。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WilliamP.Barnett在被问到硅谷创业公司失败率很高的问题时说,「如果硅谷的失败率下降,我会很担心,那说明硅谷的创新活力和能力下降了」。

宽容但不纵容失败,更是激发全体国民精气神、让失败成为常识的最佳态度。

欧洲一直以保守出名,但近些年一些国家也开始培育包容失败的文化。

芬兰自年起设立了「国际失败日」,每年10月13日芬兰人都会鼓励全世界人民「自曝己短」,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摆脱对失败的恐惧,甚至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85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