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第二件书法现世傅申启功等各大巨匠为
来源
《中国书画》杂志第26期
作者
傅申
分享l墨池艺术
李白(70-),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是家喻户晓、人人敬仰的诗仙和酒仙,是盛唐气象和古典文化的代表。
李白所生活的唐代(68-年),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影响深远的王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唐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是亚洲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经济日益繁荣,唐代的文化艺术也进入兴盛时期,在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奏响了一曲大时代波澜壮阔、海纳百川的华彩乐章。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唐代,做侠客、为大将是当时人的人生观。纵观李白一生可以看出少年游侠,中年仕政,晚年求道的人生经历。奇人往往有着令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使得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似乎天生要高人一筹。但是作为唐代浪漫诗派的代表,由于李白诗词名气太过耀眼,而剑客、书法成就的光芒为其所掩,不被人所知!史料记载,大唐第一剑客裴旻是李白的师父,李白也说自己除了裴旻之外未尝一败,因为师傅被称作天下第一剑客,所以李白也被后人认为是大唐前三的绝顶剑术高手。
书法艺术在唐代得以高度发展并逐步走向普及,许多文人都身兼诗人和书家的双重身份,这其中就有为诗名所掩盖的书法大家李白。李白与同时期的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同称“饮中八仙”,交往密切,其洒脱的书风对李白的书法艺术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来李白任职翰林院,翰林院丰富的资源也为李白提供了更多学习的机会。由于李唐皇室推崇王羲之的行书,身处如此环境里,李白亦受到影响。唐代的诗人在自己的诗歌里描绘和品评书法家的作品,而书法家则为诗人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李白曾写诗《王右军》,大加赞美王羲之:“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唐]李白撰;安旗等笺注《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七十七页。)。李白与唐代两位著名的草书代表人物怀素和张旭交情深厚,在零陵遇怀素,作了《草书歌行》。在避难途中遇张旭,作了《猛虎行》。李白在观赏怀素的草书时,赋诗道:“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唐]李白撰;安旗等笺注《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一四四七页。)这一描述正是展现了书法艺术通过汉字的线条、造型表现出来的形体之美。
谈及李白的书法作品,世人比较了解的多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上阳台帖》,虽争议颇大,也不失为一件精彩的古代书法作品。但并不了解的是散佚海外、漂泊多年的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纸本立轴26.4×67cm
一、《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
这幅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纵26.4厘米,横67厘米,纸本。全帖共50字,落款为李白。诗曰:“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该诗被收录于《全唐诗》第82卷中流传至今。作品上有荻生徂徕、稚柳佩秋夫妇同真赏等收藏印若干。
据笔者所见,《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书风干净,有欧阳询和褚遂良的骨架,隋与北齐的一些影子,尝试临写,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纯净到极致。这可能与唐太宗至唐玄宗以来,由上至下在书学上提倡复古有关,也与李白少而游侠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此帖共五十字,应为与王历阳饮酒时乘兴所书,书法用笔酣畅,纵横自如,每蘸一次墨直抒穷尽,一首诗蘸了六次墨。每字大小错落,不拘章法,细细品读此件作品,如侠客仗剑挥舞,直逼胸怀,让人看了不禁热血沸腾。从字里可以看到一代剑客李白天纵奇才,书风独特,也极符合李白作为诗仙、酒仙、剑客的别样人生。
通过观察,此帖除了在章法上极具晋唐风格外,与李世民《晋祠铭》碑额书风如出一辙。将《晋祠铭》碑额飞白书法与该帖墨迹相对比,从执笔法到用笔的特点,提、按等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唐人早期书风的共性。
此帖所用纸张为唐代时期出产于四川纸质,由于传世经年,整体色泽发黄黑,纸面折痕看出目前纸质偏脆、纤维较细,纸张的尺寸与唐人常用纸张规制相吻合,墨色深沉,与纸张融为一体,纸表包浆自然,色泽和纸面断痕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如出一辙。作品整体纸色醇古、书风刚健、气势遒迈,流露出浓郁的豪放粗犷之气,与唐人评“笔迹遒利,凤峙龙拿”完全符合。(注:唐孟綮《本事记》中描述:“玄宗名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阑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峙龙拿。”后八字充分表达了李白擅书的情景。)
唐李世民《晋祠铭》碑额与《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书法对比
二、用笔与墨痕
.用笔
除去近现代以来敦煌吐鲁番等地陆续出土的文献,传世晋唐墨迹仅百件而已。历代鉴赏家通过考察、对比其书写特征,可以确定它们大多使用有心硬笔。日本正仓院所藏唐笔可为实物证据,且有相关历史文献佐证。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在笔法上显示出使用缠纸法制作的短锋硬毫有心笔的特征。我们试以该帖标题中的“饮”字为例。这是全帖中比较大的字之一,约6.5厘米见方,“食”字旁上部“人”的第二笔写成了一短捺,这一笔是这个字当中最粗的一笔,使用侧锋,抵纸而书,笔画宽度约厘米。考正仓院所藏7支唐笔的尺寸,最小的一支笔头出锋约.5厘米,直径0.7厘米,最大的笔头出锋约4厘米,直径约2厘米。这种笔的麻纸裹笔心约占笔头的五分之三,也就是说其有效使用范围只是笔头的五分之二,因为再往下按就按不下去了。以正仓院所藏唐笔中最粗的一支而论,其笔杆直径达2.3厘米,今人看来已觉震撼,且只能以“单苞法”执笔,其笔头的有效使用范围仅约.6厘米,所以,唐代传世墨迹中几乎没有擘窠大字也是不足为奇的。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中的捺笔,斜扫而出,收笔利落短促,刚劲有力,非熟悉笔性者不能为之。如果使用非缠纸法制作的出锋长的散卓笔,也就是我们今天通常所使用的笔,是无法写出这种效果的。而以出锋2.5厘米左右的缠纸笔为之,则正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笔者多次尝试,发现只有用复制出的唐代硬心笔才能书写出原帖的感觉。
日本正仓院现存中国唐代硬心笔
2.墨痕
南宋陈槱《负暄野录》载,他曾经见过唐代李阳冰篆书墨迹:“常见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苏易简《文房四谱·笔谱》,上海书店出版社二0一五年七月第一版,十页)这段记载历来被后世作为中锋用笔的典范,显然论者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