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实验3电击与服从权威实验

来源:扶摇FuYao(ID:fymedia)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的,是一本年3月份出版的书,书名叫做《人性实验:改变社会心理学的28项研究》,本书的作者是库尔特·弗雷和艾登·格雷格,他们两位分别是美国和英国的心理学家。

这一个个人性实验,虽然说不上能带来光明,但至少能帮助我们看清一点这黑暗的世界,让我们面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时——能更理性、也更从容。

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

8min

我们今天的内容,

要从一场特殊的审判开始说起。

平庸之恶

我们都知道,二战期间纳粹集团对犹太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民族大屠杀,战争结束后,许多重要的战犯在德国纽伦堡接受了审判。不过,这其中可不包括罪行累累的运输总指挥阿道夫·艾希曼。

他是纳粹德国的党卫军中校,战时负责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用火车运送到集中营,人称“死刑执行者”。

而在战争结束后,艾希曼隐姓埋名,迅速逃往了阿根廷。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战争结束已经十几年后的年,他竟然被以色列的特工发现并逮捕。最终于年2月,在耶路撒冷接受了审判。

这个时候,法庭的旁听席上有一个人,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汉娜·阿伦特。阿伦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德国犹太人,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所以她必须亲身参与到这次的事件中,阿伦特毛遂自荐,以美国《纽约客》杂志特派记者的身份,旁听了艾希曼的整场审讯。

在旁听的过程中,阿伦特发现,这个艾希曼和舆论宣传中,或自己想象中的形象截然不同。

在舆论中,艾希曼被人们描绘成一个“杀人恶魔”,他残暴、邪恶、反人性,具有虐待人格,对暴行充满了变态的满足感。

然而,从阅读审讯卷宗开始,到面对面冷眼观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希曼,阿伦特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中等身材、脑门半秃、近视眼、脖子干瘦”的中年男人。

他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杀人狂魔,不止如此,他还是一个非常体面、冷静、有教养、甚至说话还会经常引用康德名言的人。

▲汉娜·阿伦特(左)阿道夫·艾希曼(右)

艾希曼对于他做的事,觉得好冤枉啊,他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他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屠杀犹太人,因此并没有什么愧疚感。

阿伦特记录下了审判中所有的细节,并先后在《纽约客》上连载了五篇文章。年,她将文章集结,出版了一本著名的书,书名就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而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做——平庸之恶。

怎么理解这个“平庸之恶”呢?

我们其实普遍都会认为,邪恶是极端的,一个人会做出邪恶的事,肯定是因为他缺乏道德感,于是他这种变态似的认知,会导致他“处心积虑”地干坏事儿。

但是阿伦特认为,一个人不是“想要”做一个极恶之人才会实施暴行,恶行的发生,很多时候可能仅仅来源于一个人的“不思考”。

换句话说,那些做出恶行的人,有时并不是道德败坏或是心理变态,而只是屈服于自己的惰性,放弃了独立思考,选择了“无条件的顺从”罢了,

就像艾希曼,他并非是狂暴的恶魔,他只是一个平凡、敬业、顺从的小公务员,他所有的恶行,均根源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所以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阿伦特所说的“平庸之恶”的含义,也就是——不能思考导致的盲目服从。

而这种多数人的盲目服从,

直接导致了万犹太人的牺牲。

正如诗人雪莱说:

“服从,是毁灭一切天才、美德、自由、真理的祸根,它使人沦为奴隶,使人成为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

服从电击实验

不知道你看完我们第一小节的内容有什么感触?你能想象吗?这种令人发指的罪行,居然不是出自一个处心积虑的恶魔,而正是由——“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所犯下的。

艾希曼的审判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事件,那个时候,耶鲁大学有一名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助教,叫做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Milgram),他也全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