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走出的以色列总理,能听懂东北话,直
故乡,是一个人生长、成长的地方,是与自己血脉最紧密相联的那片土地,如我们的祖国,我们祖辈所繁衍的土地。当然,在一些人心中除了自己的故土之外还存有一片特殊的土地,它虽然不是我们血脉最紧密相联的土地,却承载了无限的情思,是情感的载体,亦是对亲人的一种思念。一如对于埃胡德·奥尔默特来说,以色列是他的祖国,而他根却是在遥远的哈尔滨。
埃胡德·奥尔默特,一个从我国哈尔滨“走出去”的犹太人,在他功成名就之时,他仍不忘祖辈的遗命,于他来说,东北便是他的根,他的行动正是应了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言的那句:“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一、以色列代总理——奥尔默特的政治之路
年9月30日,埃胡德·奥尔默特在以色列的宾亚米纳城市出生了,他与以色列的大多数犹太人一样,在这里出生、长大。
不同的是,他的祖父和他的父母都曾经是在中国哈尔滨生活过很长时间的犹太侨民,祖父更是葬在了哈尔滨,因此他从小便记住了哈尔滨这个陌生的名字,希望有一天能够到哈尔滨去看看自己的祖父。
埃胡德·奥尔默特是一个很有政治天赋的人,尽管他没有任何的人际关系。在他28岁的时候,敢于直言的奥尔默特进入了议会,并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议员。
年时,奥尔默特担任了前总理沙米尔政府中的不管部长,并在两年后担任卫生部长。
而在年至年的十年间,奥尔默特则是一直担任着耶路撒冷市的市长。
在年时,他曾与沙龙争夺过利库德集团主席的职位,但因前者的根基更深。他未能如愿。在年时,他出任了沙龙政府的副总理兼工业贸易部长。
并且在年的11月,当沙龙组建了新党——前进党之后,作为沙龙最亲密伙伴的奥尔默特便加入了该党。因此,当年1月,沙龙因昏迷不醒住院时,奥尔默特便成为了代总理,并且之后还出任前进党的临时主席、临时总理等职务。
直到年的9月,奥尔默特递交了辞呈,他才正式辞去了以色列的总理职务。可以说,奥尔默特走得还是顺风顺水的,一步步地拥有了别人一生都得不到的成就。
除却奥尔默特在政治上的大有所为之外,值得提的便是他与中国的故事,那是一个起源于奥尔默特祖父的故事。
二、三代人与哈尔滨的故事:第二故乡,亦是永远陪伴之处
历史的种种因素让犹太人饱受着教徒教会、不同种族人民的歧视,甚至一些时期还遭遇着被屠杀驱赶的命运。19世纪末的时候,全世界的犹太人有近万,俄国的犹太人便有万,已然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聚集区。
可这段期间,俄国国内爆发了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事件,整个俄国的犹太人都陷入了恐惧的厄运中。为了躲避屠杀的到来,犹太人开始逃离俄国和东欧,而我国与俄国接壤的东北地区便成为了一些犹太难民的新去处。而在奥尔默特的祖父约瑟夫便是这批难民中的一分子。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历史久远的国家和民族,我国自古以来所奉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包容心态使人们很快就接受了犹太人。于是他们到达了寒冷的哈尔滨,在这里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宗教、文化、商业……
在定居东北之后,犹太人也开始学习汉语和当地的方言,渐渐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从年,约瑟夫夫妇带着儿子莫尔杰哈伊(奥尔默特的父亲)迁居中国起,约瑟夫的人生便驻扎在了中国的大地上。
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约瑟夫也是用尽了心思,幸而莫尔杰哈伊没有让他失望,他考上了哈尔滨有名的大学,妻子亦是高材生。
当莫尔杰哈伊在哈尔滨生活了十五年后,他终于有机会回到自己真正的故土了。年时,以色列政府开始允许在外的犹太人都选择了离开哈尔滨,莫尔杰哈伊亦是做出了一样的选择,只是约瑟夫却拒绝了回国的机会。
原因便是他早已经在哈尔滨扎根了,早已经将这里视为了自己的故乡,他要永远地留在这里。
直到年时,约瑟夫在哈尔滨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而他生前唯一的愿望却叫人动容。他这样告诉自己的儿子:在我死后,请把我埋葬在哈尔滨,我想永远地陪伴这片土地。
因此,约瑟夫从此葬在了哈尔滨的犹太人公墓中,留在了这片拯救过他的土地上。
可见约瑟夫对中国、对哈尔滨的情感之深,而这也造就了奥尔默特心中的那份“中国情怀”。
三、奥尔默特的“中国情怀”:自己的根在中国
年的6月,奥尔默特作为以色列副总理进行了首次访华的旅程。在他这次访华中,他所访问的城市除了首都北京外,便是东北地区的哈尔滨。
为此,在对埃胡德·奥尔默特的采访中,记者向奥尔默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您认为自己不仅是以色列副总理,还是生活在中国的犹太难民后代,当您再次踏上中国上有什么感受?”
在沉默了片刻之后,奥尔默特是这样说的:“实际上我现在的心情非常激动。在我认知中,哈尔滨和上海是比伦敦纽约更早出现在我的人生中的。从那时起,我对中国的感情便埋下了,根植于我的心中。我的祖父、父母都曾经居住在哈尔滨,所以我一直梦想着访问中国,访问哈尔滨和上海。71年前是我的父母离开哈尔滨的日子,而在71年后,他们儿子来到了中国,我想这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这便是奥尔默特的“中国情怀”。而在哈尔滨,同样保持着一份特殊的“犹太人记忆”。
在哈尔滨市郊,有一座规模较大的犹太公墓,那里是远东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犹太人墓地,安葬了多名犹太人,其中便包括了奥尔默特家族的4位先辈。
奥尔默特到来这里,也是为了祭扫祖父的墓地,走过祖父和父母生活多年的土地,感受血脉中的那份熟悉。
除了哈尔滨皇山犹太公墓保存完好之外,为了纪念与犹太人的到来和双方的友好关系,哈尔滨市政府还修复了犹太会堂、学校等犹太社区建筑。
时至今日,哈尔滨依旧保存着与犹太人有关的那部分记忆和民族风味,那是哈尔滨人民的包容,也是犹太难民的感恩。
小结
在奥尔默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家乡另外的一面:没有亲眼见证过一个地方的景象,他却能够感到自己的根便是在那里,是一片养育自己父亲的土地。这便是属于奥尔默特的“中国情怀”,这份情怀亦是让国人十分动容,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民族,因而当犹太人被世界“抛弃”之时,能够张开自己的怀抱,将他们视为我们的朋友、家人,彼时的国人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回报自己呢?只是那份善良和包容的心起了作用。
而如奥尔默特这般对哈尔滨和哈尔滨人民的感念亦是叫人感动。世界上的人们若是都报以包容和仁善之心,而被包容的人儿也懂得感恩,那将会是多么美好的社会。
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的那般:“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等种子。”无论是未来是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也应当不忘根本,饮水思源,对身边之人也当多怀揣一分包容的心态。
参考资料:《菜根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