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员25倍工资大副14万美元月货
类似的吐槽在微博已经铺天盖地了!卖家的耳朵都快生茧子了.......
随着央视再次报道国际出口航运价格暴涨事件,#国际航线运费暴涨5倍#的话题在微博迅速吸引多万的阅读量,卖家们疯狂顶上热搜,映射出了许多无奈。
某货运代理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4月以来,国际航线的集装箱运力紧缺,运价较年同期上涨了约5倍。尤其是欧洲和美国航线,如果要订舱的话,基本上要提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但有卖家吐槽:“即使提前订拿了舱位也没用啊,船晚开又不晚截单…没开港装完箱也得落箱…落箱费都翻倍了…别说还有别的超期用箱费和堆存费,美线欧线运价成本太高了…我一个大柜落箱半个月了还没开港…伤不起啊!”
另外,北美、欧洲等主要目的地港口遭受疫情重创,周转效率下降,也加剧了国内海运“一箱难求”。
有货代表示:“欧美运费都超过2万美金了!”
病态化的运费加上各种花样式的附加费,让卖家们对船公司的吐槽也疯狂加剧。
有卖家在热搜下说道:“好家伙,终于上热搜了!不枉我们日夜刷仓位,现在这些船东简直泯灭良心的涨价,美线随随便便一个仓位两万美金好玩似的。”
虽然船公司年度财报可观,盈利疯狂暴涨。但据船公司员工透露,大家都说想来船公司上班,但他们的薪资也没有任何变化。
这种情况除了外贸和跨境企业,就连报关、货代也感到压力山大。不少负责舱位的货代因为订不到舱位,压力过大,选择辞职。
但最近疯狂扩张船队的地中海航运公司MSC出现了海员短缺的问题,如同该公司不计成本疯狂买船一样,该公司目前也砸出重金以2.5倍工资从韩国招聘海员,大副工资最高可拿到美元/月!
MSC于近期才收购了两艘TEU的姊妹船,虽然船龄已经达到了16岁,但MSC也为每艘船舶付出了万美元,要知道这样的一个价格已经比这两艘船舶的建造价格高出了万美元。
而根据VesselsValue的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1日到目前,MSC已经购入了76艘二手集装箱船舶。目前该公司手握51艘新造船订单,新造船运力总和达到了91万TEU。
随着船队规模逐步扩大以及未来新造船的逐步交付,该公司也不得不开始为自己的海员人才储备做准备。
MSC在韩国发布了一则招聘有过TEU集装箱工作经验的轮机员的招聘启事。
MSC首席执行官SorenToft开出的工资是韩国本国航运企业HMM此前低迷时期工资水平的2.5倍。
MSC提供给大副职位(,一航士)一份为期四个月合同的工资在每月13,至14,美元之间(约万至万韩元)。即使是薪水最低的甲板部officer每月也出价达到了5,美元(约万韩元)。
而MSC的这一举动恐将对韩国国内航运公司造成巨大的影响。
另一家韩国媒体还报道称,目前韩国HMM公司的海员工会正视将工资水平调高25%,并以罢工作为威胁。
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最新发布的国际海员薪酬指数显示,目前中国海员的工资已经出现了大幅上涨,集装箱船舶的船长平均工资为美元/月左右,而集装箱船舶大副的平均工资为美元/月左右。
按照MSC的这种打法,如果其进入中国市场招聘海员的话,那么也将对不少中国航运公司产生不小的影响。
船公司成本增加,海运费更是水涨船高。
根据统计数据,反映全球航运价格整体走势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已经从今年初的点涨到了如今的点,涨幅超过%。
而如果从去年疫情期间的最低点点起算,涨幅更是超过%。
不过对于运价大涨,有市场分析人士直言,这样的涨幅还不算高。
海运咨询公司ShippingStrategy的总经理MarkWilliams在本月早些时候出席TradeWinds新加坡年船东论坛的小组讨论时表示:但说实话,现在它还不算是“超级周期”。
超级周期”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一反常态,出现长期且大范围的上涨,其主要原因通常与需求强劲,以及供应偏低有关。
而必和必拓负责海运和供应链的副总裁RashpalBhatti在出席同一场小组讨论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他认为,虽然航运价格处于多年以来的高位,但是目前还没有达到此前的牛市峰值。
对于运价暴涨的成因,CNBC认为,一是大宗商品的繁荣推动了运输需求,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经济从新冠当中复苏也是原因之一。
此外也有航运业人士指出,效率低下和港口拥堵也可能导致航运成本增加。
而MarkWilliams在接受访问时明确指出,政府政策和宏观经济是“超强”市场的核心,因为各国正通过刺激措施向经济体系中注入现金,而这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杠杠”。
此外他还补充称,订购新散货船的热潮没有出现,而部分老旧船舶也在淘汰,这些都有助于航运价格保持高位。
事实上,海运价格暴涨的影响不仅限于交通业。
华尔街见闻此前的文章曾经指出,德银不良债务交易员MarkSpehn自年开始,便趁着全球海运运费低迷之际,
以大幅折价买入以色列船运公司ZimIntegratedShippingServices的股权、债券以及银行贷款产品,相关押注总金额近1亿美元。
而受欧洲和美国强劲需求推动,全球集装箱运价急速飙涨,今年1月成功上市的Zim市值已经增长了2倍,这也让德银收获了一笔价值10亿美元的“横财”。
根据统计,该笔交易是自做空美国次级债券“大空头”交易以来,德银最大的胜利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