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能成为光伏的下一个颠覆者吗
来源:险峰创
新能源产业链中,哪个环节最赚钱?
答案无疑是:上游。
这两年新能源的整体格局,可以简单总结为“得资源者得天下”。以锂电为例,位于产业链最上游的天齐锂业,凭借大量海外盐湖资源,全年毛利率稳定在80%以上。
到了中游的宁德时代,尽管获封“宁王”市值破万亿,毛利也只有25%左右;而最下游的几十家新能源车企,几乎还都未实现盈利。
锂电的上游是“锂盐”,对应光伏的上游则是“硅料”。
比如,手握全球一半的硅料产能的通威股份,年的利润增速都在%以上,大幅领先于隆基、晶科等中游组件厂家。
马太效应之下,除非底层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不然像光伏上游这种又成熟又赚钱的板块,似乎已经很难有初创团队的机会。
然而,科技投资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底层技术总是会被后人不断打破;每个行业里永远不缺的,就是一批要“砸烂旧世界”的革命者。
多年以后,晶硅终于等来了这样一位野心勃勃的“挑战者”。
本期险峰聊聊,我们将尝试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中国的光伏行业是如何崛起的,我们能从中总结出哪些行业发展的规律?
2.为什么钙钛矿会成为最具潜力的颠覆者?
3.钙钛矿距离产业化,还需解决哪些问题?
一、中国光伏崛起史:“降本提效”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逻辑
展开之前,我们先来复盘一下中国的光伏行业是如何崛起的,以及能从中总结出哪些规律。
年,贝尔实验室,三位美国科学家使用硅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光伏电池,不过限于产能和成本,当时的光伏只能用于太空领域,主要为人造卫星供电。
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飞涨的能源价格让光伏迎来第一波民用化的热潮。
年,加州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随后克林顿政府的“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第一次让光伏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链接。
无尽清洁能源的美好愿景点燃了民众的热情,也让其他发达国家纷纷跟进。
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对光伏进行大额补贴,光伏需求开始井喷式爆发;然而欧洲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制造能力,这部分订单便顺理成章地溢出到了中国。
-年,国际油价正处于持续上涨周期,在政策支持和欧洲订单的拉动下,一大批国内企业纷纷入局,国内组件产量快速成长,并于年成为全球第一。
中国也逐渐取代欧美,开始引领全球第二波光伏热潮。
不过,高涨的需求很快引发了上游硅料价格的暴涨:工业硅3年里价格翻了5倍,从年的美元/公斤涨到年的美元/公斤,这也让另一条本不被看好的技术路线走到了聚光灯下。
时间拨回到年,在贝尔实验室造出第一块光伏电池的第2年,以色列科学家塔博(Tabor)教授提出了选择性吸收涂层理论,开创出另一条全新的科技树——非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至年,第一代非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在美国RCA实验室诞生,但在当时却并未引起太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