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总词穷其实小学词汇,也够当作家了

PhotobyMiguel

叶伟民

写作是笔与纸的攻防,词语如子弹,或汹涌或拉锯,拼力占领纸张的王国。不过对方也非等闲,总有神力让笔尖卡壳。那种滋味不好受,枯坐、喝水、洗澡、看云、走走躺躺……最终憋出内伤。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曾也有过类似窘况:「谁没有过这样恐怖的经历呢?坐在一张白纸面前,它冲你咧着没有牙齿的嘴巴乐:开始吧,咱们倒要看看你能不能动我一根指头?」

这么想想,写作哪有什么敌人,都是假想敌,到头来还不是和自己较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词穷」,即俗称的词汇不足,墨水不够。

小学词汇,也够当作家了

很久以前,我还在捧着词汇书背「abandon」的年纪,就曾突发奇想:未来人脑植入芯片,复制黏贴进几本词典,不就人均十国外语文豪手笔了吗?

这确实既直观又诱人,很多年后我才发现其逻辑的可笑,论证水平大致和「只要我进造币厂就能成首富」差不多。顾城有诗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认为这远近之间,正是词汇内化的哲学。真正驾驭某物,不是硬调用或死填坑,而是领悟与感应。

这么说可能有点玄乎。举个例子,例如「死」,字典解释是「丧失生命」,行吗?也没毛病。但一流作家会怎么写呢?来个博尔赫斯的——「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简直小学词汇,但每次读都一身鸡皮疙瘩。我们就算翻遍所有词典,也找不到如此高级的表达。

所以,写作中大多数「词穷」只是假象,而非原因。也就是说,是因为写不好才词穷,而不是因为词穷而写不好。真正词汇不足的人是极少的,完成义务教育就够了。

这点不服可以找余华,他上董卿的节目,面对语言简洁的夸赞,解释只因自己识字少。可能是自谦,但道理很显浅:成为作家,不需要当行走的词典。

余华:我认识的字少

建立个人Google

以上种种,并非说词汇不重要,而是劝你放下焦虑,不要当账面上的词汇党。语言学习是系统的,浸润式的。无论如何,「多读多写」总不会错。问题是如何多得精准,多得高效。

我素来佩服多语言者。曾有某日本小哥与加拿大大叔远程飙粤语,着实让人艳羡。后来刷到小哥的演讲,他说一定要自制词汇本,别拿现成的。从你擅长的领域、方向、话题积累起,因为你会用,它们就是活的。如果有用无用记一堆,大多用不上,它们就是死的。

我觉得很有道理。写作不也是这样吗?我换个说法:随手记,建立个人Google。

每天阅读时,见到金句就记下,哪个词用得巧,哪个句式用得妙都记下来。最好用有云同步功能的笔记软件,随处可记,更关键是方便搜索。

搜集经典句子

上图是我笔记里作家的神比喻,我喜欢他们,自然记得住。同理,喜欢的人、常看的书、写作方向、兴趣爱好等都能成为你记录的维度。每天定个小目标,例如记他3张卡片,一年就有多张了。这比泛泛多读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除了好句,还可以搜集经典短文,不超千字为宜。相比大部头,它们更好消化,也更利于反复重读和分解吸收。

搜集经典短文

反复把玩,摸出包浆来

有了这些日常收藏的「零件」,你的资料库就丰富起来了。但千万别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何出发。或者说,不要贪图笔记数量,而要看吸收比例。要常常把玩它们,就像把玩手办,得盘出包浆来。

这些经久筛选提炼的金句、摘录、短文,成了我的「手把件」。它们或有意或有缘,溜进我的笔记。我不时光顾它们,温故知新之余,还像大力水手在鼻青脸肿之际吃菠菜,重振勇气和肱二头肌。

这日复一日地庖丁解牛,很多写作技巧便内化、发酵、演进,最终见微知著,玩得转手术刀,也抡得起屠龙刀。词不但不会穷,还能抵达汪曾祺说的「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境界,以至简,写出至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6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