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频用武力,不知道好战必亡的道理
战争总是伴随毁灭,一个国家如果随意发动战争,就成了穷兵黩武,势必耗空国力,带来极大灾祸。
但好像有例外,以色列隐隐成为“中东一霸”,令周围阿拉伯国家又恨又怕,却又无可奈何。从建国以来,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有五次,小的更是不计其数。可以国“仍能活得好好的”,竟有越战越强的势头。
战争惨相是上天眷顾以色列,给罩上了“护体光环”?显然不是,“上天护佑”更多作用在心理层面。
看看前苏在阿富汗,再看看美国大哥在越南,无一不是深陷战争泥潭。前车之鉴,多少该吸取些教训嘛!可是以色列依然我行我素,该打谁就打谁,就不怕也掉坑里吗?
其实好战必亡还有下半句,“忘战必危”。
此经典出自姜子牙编撰《司马法》,意指不能随意战争,但也不能放弃武备。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件大事,充分验证过此言的正确。
北宋、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结为兄弟之国后,两边都乐享太平,致使武备废弛,结果两兄弟被金国一锅端掉。这就是典型的“忘战必危”。
以色列对此深有体会。
二战时期犹太族群的惨痛经历,让他们吃够了没有国家、没有武力的亏。那时的犹太人在欧洲,日子过得很不错,单单没意识到巨大危机的降临,这也可归入忘战必危的范畴。
战后的犹太人比任一时期都渴望拥有自己的国家,迫切需要一支武装来保护自己。建国后,对于任何敢于威胁到他们的力量,以色列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回击。
历数五次中东战争,第一次是阿方进攻刚建立的以色列,采取的自卫行动。第二次是跟随英法夺取苏伊士运河。第三次是埃及、约旦、叙利亚密谋进攻以色列,以方抢先下手。第四次是趁着以赎罪日,由阿方发起。第五次是以色列针对“巴解”展开的报复行动。
由上可以看出,以色列并非发起战争的唯一“罪魁祸首”,内中起因很复杂。
对于联合国的历次决议,包括巴以土地划分,包括停战协议,往往是局面占优的以方率先响应。
身处阿拉伯夹缝中生存的以色列,并非“好战”,最大目的只是保住生存空间。为此,他们愿意用土地换和平。
为了保住这个国家,以色列人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在“有仇必报”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为缉拿屠杀犹太人的纳粹首恶,二战结束十余年后,将艾希曼从远隔万里的阿根廷茫茫人海中找出,揪回国内受审。参加慕尼黑奥运会的11名运动员被绑架杀害后,以色列不惜耗费九年时间全球追杀,将恐怖组织“黑色九月”连根拔起。
被换回的以士兵反观对待每一位国民,以色列都视若珍宝。他们深信“能够保护犹太人的,只有他们自己”。为此以色列愿意用多名囚犯,换取被绑架的一位普通士兵,而且“士兵身上不允许出现一个伤口”。
所有这些武力行动,都是为震慑敌对势力,凝聚自身,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没有纵深的国土,极度贫乏的资源,人口也不过八百万。以色列根本不具备防守的资本,因此其军事上更多表现为主动进攻。即使对方仅仅“心怀不轨”尚未实施行动,便予以出击,这给以色列贴上了“小国好战”的标签。
著名的“六五战争”就是标准案例,周边三国还只是预谋阶段,预感到危机的以色列抢先动手,出动战机迅速消除对方空军力量,取得战争主动。
国土狭小如果被动等待阿方先打上门来再予反击,可能就为时已晚。“赎罪日战争”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战例,其时以色列频临灭国边缘。
以国也许是中东最具危机感的国家,别国战败可以再来,以色列战败则毫无退路可言。
作为一个四面皆敌的国家,以色列也有其“好战不亡”的底气。
美国的支援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以国自身实力。
以色列经济发达,国民经济总量看似一般,仅亿美元,但落实到人头上则是4万美元,这在发达国家俱乐部排名靠前。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行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亦属拔尖水平。占5%的农业人口除养活全国,尚有余力大量出口。
强劲的经济和科技,赋予了他们继续战斗的勇气。
犹太人是个智慧的族群,他们自然懂得“好战必亡”的道理;但凄惨的过往和险恶的环境,使他们更加看重“忘战必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