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幢房竟连和平饭店都是名下资产,
犹太人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冯·诺依曼都是犹太人。美国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中50%是犹太人。
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中也有一半是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多位美国学者超过一半人有犹太血统。
目前,全世界的犹太人约有万,其中万生活在以色列、万生活在美国,其余多万则散居各个国家。
曾经,犹太人在中国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沙逊家族。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在上海曾经辉煌一时的传奇家族。
一、沙逊家族前传
很久以前,犹太人就生活在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在多年前建立了以色列国。但是,以色列国先后被很多国家征服,最后直接被罗马人赶出了巴勒斯坦地区。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沙逊家族在离开巴勒斯坦地区后来到了巴格达城,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首都。
当时的犹太人在巴格达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凭借过人的商业头脑掌握了巴格达城大量的财富,巴格达城的主要财政收入都是由犹太人创造的,因此巴格达城的首席财政官就一直由犹太人担任。
而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沙逊家族就长期担任巴格达城的首席财政官,不仅管钱,而且管宗教,是巴格达城的犹太王。
巴格达
但是到了18世纪,巴格达城出现了反对犹太人的势力,这与后来的法西斯德国仇视犹太人有相同之处,无非就是少数犹太人聚集大量财富、本地人生活艰辛等等。
当时的族长、首席财政官大卫·沙逊觉得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于是在年带着全家前往印度孟买,并创办沙逊洋行。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大卫·沙逊就加入了英国国籍。
由于沙逊家族在巴格达城长期担任首席财政官,既有资金,又有声望,在中东和南亚区域还有很多朋友,也非常熟悉那里的商业行情,所以沙逊洋行很快就成为孟买最大的贸易机构之一。
二、沙逊家族正传
孟买离中国就不算远了,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这对于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讲,是一片巨大的市场、一块巨大的蛋糕。善于发现商机的大卫·沙逊比别人更早地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年鸦片战争之前就派他的二儿子伊利亚斯·沙逊到广州开展进出口贸易。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被迫开辟通商口岸,大卫·沙逊立即在上海开设沙逊洋行,主要销售英国的棉纺商品并贩卖鸦片。虽然《南京条约》并无鸦片相关内容,但实际上当时已经不敢再禁烟。而印度又盛产鸦片,所以沙逊洋行狠狠地赚了一大笔。
如果说有什么比鸦片更赚钱,那可能就是金融了,而犹太人也一直就非常善于此道。年,大卫·沙逊发现上海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而外商投资的银行总部都在海外,在上海只有分行。于是,他联合其他洋行,发起创办了著名的汇丰银行。这时大卫·沙逊的洋行已经遍布伦敦、巴格达、香港、上海、横滨、长崎,总资产超过万英镑。
大卫·沙逊
年底,大卫·沙逊在印度病逝,终年72岁。
他有14个子女,家族企业和财产主要由大儿子阿尔伯特·沙逊来继承。阿尔伯特·沙逊深耕印度,创办纺织公司、丝织公司、罐头厂、土地开发公司、保险公司,兴建沙逊码头,被誉为“印度工业奠基人之一”。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慈善事业,在印度和英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爵士封号,从此开始定居英国,沙逊洋行主要交给他的七弟所罗门·沙逊经营。
大卫·沙逊的二儿子伊利亚斯·沙逊,一直在香港、上海工作,了解并看好远东地区的市场,于年分家单过。他与自己的家庭成员,创办新沙逊洋行,主要在孟买与上海之间贩卖鸦片。
在老沙逊洋行阶段,有很多洋行都从事鸦片贸易,沙逊洋行并不具有特别优势。但伊利亚斯·沙逊摆脱了中间代理商,直接派人到印度收购鸦片,甚至采取高利贷的手法直接向农民收购鸦片,不仅降低了鸦片进价,还逐渐控制了印度的鸦片收购市场,因此在同业竞争中具有了独特优势,新沙逊洋行很快就成为对华贩卖鸦片的最大赢家。
当时的鸦片贸易利润可达30%,新沙逊洋行每年通过在中国销售鸦片可以获利万两白银。他用这些资金,在孟买建厂,在上海买地,在其他城市开店布点,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印度的鸦片种植
年,伊利亚斯·沙逊去世,他的长子亚各布·沙逊继续经营新沙逊洋行。
他一方面在孟买扩大经营,先后涉足纺织、石油、银行、投资等多个领域,并大量兴办慈善机构,因此也获得了英国男爵爵位。
另一方面,他在上海继续贩卖鸦片,同时销售自己的棉纺织品,并开始把业务拓展到了房地产行业。他从印度收购鸦片,到中国贩卖,赚取利润后在印度建纺织厂,生产纺织品到中国倾销,获利后再投资上海房地产,形成了自己的闭环经济。
在这个商业链条上,贩卖鸦片还是主要的资金来源,他在年到年间通过鸦片获利超过7亿银元。
害人的鸦片
随着上海的快速繁荣,上海的地价、房价不断攀升,因此早在伊利亚斯·沙逊去世前的年,新沙逊洋行就以8万两银子的价格购入了第一块地产。
在亚各布·沙逊执掌新沙逊洋行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更是大量买地买楼,使其名下的房地产达到了29项。新沙逊洋行也因此获利超过0万两白银,其中房产增值、房租收入各占大约一半,折算年利润超过20%。
年,亚各布·沙逊去世。他没有儿子,将财产和爵位给了大弟爱德华·沙逊,后者又传给了儿子维克多·沙逊。维克多·沙逊酷爱航空,作为英国皇家空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腿部负伤被称为“跷脚沙逊”。
他接管新沙逊洋行的时候,印度掀起了民族自治运动。而当时的上海则是各国趋之若鹜的“冒险家乐园”,英国60%的对华投资都集中在上海。于是,跷脚沙逊把业务中心由孟买转移到了上海。
跷脚沙逊
这个时候,民国政府加大了禁烟力度,国际舆论也不断谴责鸦片贩卖,中国的鸦片销售不断缩水,但是跷脚沙逊一直坚持贩卖鸦片,因为新沙逊洋行比别的洋行有更低廉的货源,但鸦片贸易在新沙逊洋行的贸易总额中占比还是在不断下降。
于是,跷脚沙逊开始大量进口棉纱、布匹、五金、毛织品、麻织品以及各种杂货。这个时期,因为国内掀起了抵制洋货运动,新沙逊洋行的生意受到了一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年到年,新沙逊洋行通过布匹、五金、毛织品贸易获利15万两白银。
这在我们看来仍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利润,但在跷脚沙逊看来还远远不够,于是开始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
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加剧,新沙逊洋行做起了军火生意,把国外很多旧军火高价卖给中国军阀,不仅包括枪弹,还包括飞机、大炮。据不完全统计,在年到年间,获利超过35万英镑。
虎蛾式教练机
与此同时,新沙逊洋行开始出租土地建房。因为在早期的经营过程中囤积了大量位置优越的土地,在上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了其他洋行扩大生产规模的首选。新沙逊洋行对于土地出租的条件非常苛刻,不仅要收取租金,而且还对出租土地建房的造价和材料提出要求,同时约定租期届满后土地上的房屋无条件归出租方。比如,新沙逊洋行将德安里的一块土地租给了怡和洋行,从年到年共获利0多万元。
年,新沙逊洋行开始兴建沙逊大厦,四年后12层的大厦投入使用。这在当时绝对算是高层建筑了,因为当时的高层建筑很少,所以当时的税收“土地捐”并没有就楼层作出规定,只按土地面积收税,所以是建得越高成本越低。大厦建成后,底层到二层出租给了银行,三层由沙逊家族企业使用,四到九层是饭店、舞厅、旅馆……
由于大厦面朝黄浦江和南京路,装修豪华,所以生意非常兴隆,每间房每天要20到70两的租金。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不少人在这里尽情消费他们的不义之财。
此后,新沙逊洋行又兴建了河滨大厦、都城饭店、汉弥尔登大厦、华懋公寓、格林文纳公寓等10层以上的高楼,占全上海高楼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年的时候,总价超过万。到年的时候,沙逊集团在上海已经拥有幢房屋,建筑面积高达54万平方米,总价近3亿元,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地产大王。
此外,沙逊集团还进军上海工业,到年,已经涉及13个行业40多家企业,包括机械制造、木材加工、饮料生产等等,十几年间获利多万元,利润率超过90%。
在家族资产不断壮大之后,跷脚沙逊和他的家族成员就开始进行各种金融活动,先收设立了香港信托公司、远东营业公司、上海地产银公司、汉弥尔登信托公司、新沙逊银行。
通过金融手段管理庞大的家族产业,使沙逊集团的资本呈现了指数级的增长态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仅远东营业公司的资本就增长了30多倍,达到了7.8亿元。
资本的力量
年,跷脚沙逊又联合其他资本集团,创办了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和扬子银公司,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大量募集资金,并广泛投资获利。因为公司规模大、信誉高,不仅募集资金能力强,而且利率比较低。除了正常的投资经营活动,还通过股票投机活动来掠夺财富。
沙逊集团能够在上海不断发展壮大,除了有英国的支持外,也非常注重与国民党的勾结。蒋介石的财政部长宋子文与跷脚沙逊交往非常密切,宋子文依靠沙逊集团获得资金支持,跷脚沙逊则通过国民政府的撑腰买卖土地、扩大经营。
年,中国银行要在沙逊大厦旁边建造银行大楼,跷脚沙逊要求新楼不能高过自己的旧楼,结果原计划34层的银行大楼只能建成16层的大楼,比沙逊大厦低了半公尺。中国国家银行盖楼都得听他的意见,可见跷脚沙逊当时的势力和影响之大。
到年的时候,跷脚沙逊的总资产已经达到50亿法郎。沙逊集团已经成为上海最大的房地产业主,拥有大量的公司企业,形成金融垄断体系。跷脚沙逊成为上海外商首富,靠实力成为上海犹太商人的“族长”。
三、沙逊家族后传
年,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侵略上海,沙逊大厦外有炸弹爆炸,还炸死了一名美国女教师。跷脚沙逊在侨民派对中表示,坚信中国一定会胜利。当时,英美还没有对日宣战,所以沙逊集团的资产原则上还是受到保护的,但是战火无情,常有波及。于是,他一边与日方交涉,一边呼吁英美法对日本实施联合禁运。日本则呼吁如果跷脚沙逊到日本应立即逮捕。出于对时局的分析,跷脚沙逊作出了资产转移的决定,将大量资本转向印度等其他国家,但有些固定资产来不及处置。
日军进入上海
抗战胜利后,沙逊家族通过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很快得到了产业发还。但当时外国人在租界内的特权已经基本丧失,蒋介石政府也是自身难保,跷脚沙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我们在中国开展大规模业务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随后,沙逊集团开始大量抛售产业,将上海的所有直属公司全部迁往香港,但沙逊大厦没卖。
年,跷脚沙逊乘船赴巴哈马,这是一个北美洲的英联邦小国。上海解放后,沙逊集团所剩的企业和房产因拖欠税款被没收,华懋饭店改名为和平饭店。从此,沙逊家族结束了在中国近百年的经营。
跷脚沙逊定居巴哈马后,于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跷脚沙逊虽然已经离世,但实际上从大卫·沙逊开始,在不断积累资本的同时,沙逊家族就在不断地开枝散叶,作者把很多旁枝末节略去不表,只是为了让故事轻松好读。
现在,沙逊家族的子孙后代已经遍布全球,靠着聪明、贪婪、资本、人脉,活跃在政治和商业舞台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