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认知诗学探究诗词魅力成因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神经认知诗学概念在21世纪初被正式提出,是指采用神经认知科学技术手段,聚焦诗歌本体和诗歌欣赏的脑认知机制等开展的研究。当前,神经认知诗学涉及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引发学界广泛 将文本处理与神经认知考察相结合
20世纪末,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对文学阅读神经机制的研究在西方萌芽。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陈庆荣介绍,年,俄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提出了诗意性功能理论,即诗歌文本使读者有意识地知觉诗歌语言结构所具有的文本语言模式。在此基础上,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大卫·哈诺尔提出了特殊体裁假设,认为文本的阅读和欣赏模式明显受到体裁特征的影响,使得不同外在特征的文本体裁存在明显的加工差异。
21世纪初,文学的认知神经研究进一步发展。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阿瑟·M.雅各布斯在《神经认知诗学——文学阅读模式的要素》中首次提出“神经认知诗学”概念。在雅各布斯看来,从广义上而言,神经认知诗学就是对通过眼或耳的(诗歌)文学接受,包括它的神经基础,进行跨学科的实证调查,并将其理论化。年,雅各布斯阐述了神经认知诗学的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认为神经认知诗学把文学文本的处理或体验与神经认知过程的考察结合了起来。
“诗意性功能理论和特殊体裁假设从理论上揭示了诗歌形式对受众阅读模式的影响机制,但还缺乏科学实证,无法回答何谓、何时、如何‘有意识地知觉’。”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杨亦鸣说。
相较于广义神经认知诗学研究,陈庆荣、杨亦鸣等学者聚焦于诗歌(主要包含诗、词、曲)的神经认知诗学研究。他们从年开始采用神经认知科学技术手段,从读者视角出发,聚焦诗歌本体及其与读者的互动,系统研究诗歌欣赏的脑认知机制、诗歌韵律装置(如押韵、平仄、节奏等)的神经感知机制、诗歌韵律形式与诗意生成交互影响的神经基础和计算模型等。
“需要注意的是,雅各布斯提出的神经认知诗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其文本类型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尚缺乏数据层面的支撑。”陈庆荣表示,中国古代诗歌传统自先秦的诗经至唐代所形成的格律诗等都具有典型的韵律规则。数千年以来,中国人对平仄、对仗、押韵文句有着特殊偏好。这种偏好从诗歌泛化到对联、散文、政论文体中,进而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因此,我国神经认知诗学要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研究汉语诗歌韵律模式在历时—空间层面演进的认知驱动模式、神经基础和计算模型,从更宽广的视角揭示汉语诗歌韵律时空嬗变的神经认知机制,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探索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神经认知诗学已具雏形
从诗意性功能理论到特殊体裁假设,再到文学阅读的神经认知模型,国外神经认知诗学在理论假设和概念化模型层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采用实验技术手段考察了英语诗歌韵律特征的神经感知机制。陈庆荣介绍,这些研究发现,人们阅读诗歌时会将更多的注意资源用于加工具有明显诗歌特征的表层信息,且其形成的节奏等韵律特征有助于加强人们对诗歌的记忆。除了 国内神经认知诗学研究发展时间较短,但已具雏形。其中,有部分学者从认知诗学视角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熊木清认为,“神经认知诗学”应被视为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当前,运用认知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研究各种文学艺术问题已日益繁富,出现了神经美学、情感的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科学与视觉艺术、文化神经美学、文学与认知障碍研究等;也有不少研究是对传统课题的深化,如对移情/共情、焦虑、爱、崇高等命题的神经研究。
雅各布斯在近期发表的《10年后文学阅读的神经认知诗学模式》一文中指出,神经认知诗学是一个新兴的、高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融合了修辞学、诗学、美学、认知诗学,以及情感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
熊木清表示,近年来,文学中的情感研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热点,它从传统的描述性、思辨性研究模式,转向认知维度的阐释性研究范式,正在开辟以神经科学为代表的实证性研究路径。“由于人类的一切文学艺术活动从生产到传播和接受,都是某种心智活动,如果我们想要弄清楚某种文学艺术活动‘何以如此’,就必然要借助于认知科学,包括神经科学,这是广义神经认知诗学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文学艺术研究的基本趋势。”熊木清说。
深化神经认知诗学研究
谈及从哪些方面深化神经认知诗学研究,受访学者提到了“押韵的神经机制及其韵部划分的神经基础”“平仄模式在诗歌阅读中的作用机制”“古诗阅读影响我国青少年若干认知功能的脑机制”三大议题。
押韵是中国诗歌的典型韵律特征。杨亦鸣介绍,针对汉语普通话的押韵和韵部划分问题,学界和诗词创作界历来有多种看法,提出了或宽或严的押韵方案。他认为,汉语普通话的押韵模式及韵部划分必须以普通话的语音实际为基础。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不同韵部诱发的典型神经模式是什么?这套神经反应模式与古音和方言押韵模式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可以基于系统性差异构建韵部划分分歧的理论解释?这些课题都有待于从跨学科的视角开展系统研究。
平仄模式是中国近体诗区别于印欧语诗歌的典型韵律特征。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为民表示,对于诗歌而言,平仄的超音段韵律特征仅是一个浅层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平仄模式在诗句韵律塑造、结构搭建和诗意生成中的重要作用。从神经认知诗学的视角来看,平仄模式的人脑感知机制是什么?历史演进的神经基础是什么?这些重要问题的解决需要采用多模态技术手段,来考察平仄模式的神经认知机制及其对诗意生成的调控机制。
在古诗阅读对我国青少年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方面,要重点考察诗歌诵读和朗读对青少年语音意识的影响。“未来,需要聚合心理学、语言学、文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围绕诗歌韵律特征感知、诗意理解、意境生成等进行科学探索,同时在行为和脑科学的层面探索优秀古诗阅读对我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影响机制。”陈庆荣说。
熊木清表示,神经认知诗学主要的功能不仅是文本分析,还要为深化文学艺术基本原理和诗学范畴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阐释、研究视角、工作路径、技术和论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