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数字乡村建设现状及启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建设发展数字乡村,是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治理转型、提升乡村生活服务水平的现实需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对筑牢数字中国根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国外对数字乡村建设探索较早,积累了大量经验,对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农业数据成为农业生产新要素
当前,数据日益成为新型生产要素。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构建了自有农业科技研发系统,利用农业大数据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欧盟委员会提出“农业生产力与可持续的欧洲创新伙伴关系计划”(EIP—AGRI),建立起“地平线”计划与农村发展支持计划之间的联系,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资助各类科研机构深入挖掘农业大数据的商业价值。
以色列凭借较高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充分利用农业大数据新型生产要素,将人的因素纳入农作物生长及环境状况的大数据分析范畴,实现农业管理信息化,其农业数据产品服务于多国农业生产。其中,以色列的“节水农场”蜚声海外。所谓“节水农场”,指的是根据气候、土壤、地形、水源和各种植物生长特点具体设计的节水灌溉系统,主要采用局部滴灌、压力灌溉、水肥灌溉、加大循环水利用、水肥一体化设计等方法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相关技术人员采用农业大数据技术,对灌溉、施肥、温度、湿度等进行控制和管理,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同时,整个系统都可以通过电脑来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根据土壤的吸水能力、作物种类、作物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定时、定量、定位对农作物供水,不仅节水、省力而且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比利时部分农学院和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均肩负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涉及领域包括基础研究和技术服务。其与政府各研究机构、其他院校和种植业者都保持紧密联系,多次召开各种会议进行讨论交流,给予农民种植技术指导,以推广其实用技术。例如,比利时艾诺省农产品检测中心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对艾诺省每片土地进行登记记载,建立土壤数据库,对土壤变化进行实时观察、记录、分析,并对农场主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此外,比利时马铃薯产量可达每公顷20吨,约为我国的2~3倍,如此高产得益于农业研究机构对马铃薯晚期疫病的研究、观测和技术援助。农学院农业研究中心与当地农场主协作,通过获取大量气象数据,采用实时监测分析等技术,及时向农户发布施药时间和药量,从而有效避免晚期疫病发生,使马铃薯产量得到很大提高。
年5月10日,日本鹿儿岛县政府和县内机械厂商面向茶农,利用人工智能(AI)和传感器开发出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走动收获茶叶的“无人采茶机”。
数字技术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部分发达国家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