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重识普世主义察哈尔学会
春节档《流浪地球》口碑炸裂,猫眼预估票房将超过50亿,直追《战狼2》,IMDB目前评分也有8.0,比《战狼2》的6.2高出不少。本文并不想从电影技巧或科学原理这些角度进行评点,毕竟这种评论已经很多,本人也不是专业影评人,所以想从另一个比较冷门的角度聊一聊。先声明,本文所有分析都是基于电影,而非原著,因电影情节改动甚大,原著党可略过。
《流浪地球》海报
在《战狼2》热映的时候,我看到过一个评论,说这部影片是标准的好莱坞式商业影片,遗憾的是没有将中国的哲学逻辑和价值观融入影片,表现出的仍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反观《流浪地球》,笔者认为其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完美表现出了某些中国的普世主义价值观,没错,简称“普世价值”。一提到普世价值,大多数人脑中首先出现的就是“自由、民主、人权”,准确来说,这个叫“美式普世价值”,或者叫“新教伦理主义的普世价值”,其中还要把“民主”摘出去,因为民主在冷战时是苏联的普世价值,自由才是美国的。连汉斯·摩根索和萨缪尔·亨廷顿这种大咖都认为西方文化的普世主义并不靠谱。换言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普世主义文明观,文明与文明间的“普世性”应是“交集”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好比A文明信奉“1、2、3、4、5”,B文明信奉“5、6、7、8、9”,那么这两个文明共同的普世价值就是“5”。那么,咱们就来聊一聊“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普世主义。
“天下观”
——哪来的“爱国主义”,哪来的“民族主义”?明明只有“爱球主义”
先纠个偏,反感《流浪地球》的人有很多种,有人就是不喜欢科幻类型电影,有原著党觉得太不忠实原著,有人观影前期待过高导致心理落差,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有一类人例外,有必要认真理论一下,就是说“太空版《战狼2》”,看见渲染“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就恶心的喷子们。笔者认为,这类人可能对本片有很深的误解,因为这部《流浪地球》中根本就没有“爱国主义”,更没有“民族主义”。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框架是:太阳死亡,地球逃逸出太阳系。具体过程分五步:
第一步,刹车时代,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这个过程将使得地表温度降至零下80度以下,半球永昼,半球永夜,地球上一半人口死亡,生者将生活在地下城(是不是想起了《复仇者联盟4》里的灭霸小朋友打响指,对,其理论源自马尔萨斯);
第二步,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流浪时代I(加速),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流浪时代II(减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传,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电影《流浪地球》实际上讲的是第二步“逃逸时代”的一个危机插曲。请注意,在“刹车时代”整个地表被冰封,所有现存国家都不复存在,看看影片中冰封的上海和北京,国都没了,哪来的“爱国主义”?明明只有“爱球主义”,推着地球搬家的愚公移山精神。而且科幻题材作品天然具有一个去国家化的价值观属性,是最容易让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人同时接受的,毕竟太阳、木星、外星人和五维空间这些本来就说不清属于哪国。
反感影片中“民族主义”的证据有二:一是中国人拯救世界,美国人在哪?二是凭什么吴京在太空站的“好朋友”(太空场景男二号)是俄罗斯人(难道不应该是美国人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咱们后文会说到。这里只回答第二个问题——简单说,工具人,后面剧情安排需要吴京用嗜酒如命的俄罗斯人送的伏特加瘫痪机器终端系统……复杂点说,俄罗斯人本来就有资格当这个给太空男二号。先不说冷战时期中国还在为空军发愁的时候,前苏联的加加林已经跑太空转悠了一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仅盘点当今世界能上太空博弈牌桌的也就美中俄欧几家,甚至连美国发射卫星仍会用到俄制火箭。当然这里暗含了个小彩蛋,不知道是不是改编时的特意安排,那就是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格洛纳斯”与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有合作关系(“格洛纳斯-北斗”合作与相容协议于年签署),这个强强联合会远远甩开欧洲不成器的伽利略系统,并挑战美国GPS的霸主地位。
再举两个细节,也体现了《流浪地球》的去“民族主义”化:
一是吴京在太空站控制室和世界联合政府吵架的时候,我们发现“世界政府”的官方语言既不是英语也不是中文,而是法语。由于法语的精准程度远高于英语,所以早在16世纪,法语便成为国际外交及学术语言,曾经沙俄的宫廷语言便是法语,俄语反倒被视作“乡巴佬”土语。即便今时今日,法语也是除英语外最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同时是联合国、欧盟、北约、奥运会(近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是法国人)、世贸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等的官方语言及正式行政语言。这种处理方式很有趣,即“英语”和“中文”谁是老大扯皮扯不清的时候干脆都不用,交给第三种语言。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电影要强调中国的民族主义,那么为什么用法语当世界官方用语呢?
二是对于语言交流方式的处理。《三体》中刘慈欣对“世界语言”的处理方式是杂糅了英语和中文创制出一种新语言,可以叫“中英语”;而《流浪地球》中则采用了智能实时翻译器(类似科大讯飞那种),这样所有人交流时都可以说母语,然后由翻译器转换为对方听得懂的语言。相比上述两种对语言的处理方式,很明显第二种更具普世性,兼顾了交流的功能性和文明的多样性。
综上,《流浪地球》中没有“爱国主义”,也没有“民族主义”,只有“爱球主义”,而这种爱地球的“爱球主义”正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的一个核心哲学观念——“天下”。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天下”这个概念是在不断变化和扩展的,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疆域概念,而是中国人所认知的世界边界/文明边界,所以,《流浪地球》中的“天下”范围已经超出了太阳系,触及整个宇宙。
“家”
——永恒的普世价值
上文已经从宏观层面阐释了“天下观”,又解释了为什么《流浪地球》中并未出现所谓“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那么微观层面能否找到普世主义的价值观呢?当然有,就是“家”这个概念。
影片中从主角团到各类配角一再强调要回家,有评论称这是中国“安土重迁”文化的外现,但深入想想,会发现这是一种近在咫尺却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普世主义观念,比之“自由、民主、人权”之类的大口号,“家”的普世性仿佛更是放之四海皆准。
中国自古便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说法,甚至很多华人死后仍要“落叶归根”。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华文化的特性,而是所有“定居文明”的特性,因为农耕文明的基本社会组成单位在工业化之前都是家庭或家族,而并不是个人。《圣经》旧约中的摩西渡红海就是回家;今时今日的美国圣诞节和中国春节,除了庆祝方式和食物种类上不同,其社会功能性作用都是“回家”。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欧美影片中,“家庭”因素被渲染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普世概念足以轻易波动每个观众的心弦。
所以,“家”是比“自由、民主、人权”更加真实的普世主义价值观。区别是海洋文明更强调“人”是家庭架构组成的核心,而在中国文明语境中,“家”的含义除了人这一层以外,还要加上“地”这个概念,所以叫“故土难离”。说到这里,也就理解了为啥要“带着地球流浪”的逻辑根源。
谁有权利拯救地球?
——“流浪地球”逻辑vs“星际殖民”逻辑
上文中提到,《流浪地球》的槽点之一就是“中国人拯救地球”,因为多数观众已经习惯了在科幻片中“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拯救地球”的套路。那么我们来细致分析下这个问题。
首先要探讨,《流浪地球》影片中,最终是不是中国人拯救了地球?
答案是否定的,这里有两处细节,第一是当主角团运送“火石”抵达苏拉威之前,世界各地遭到破坏的反应堆绝大多数都已经恢复运行了,说明主角团只是众多救援英雄中的一支而已,并没有磨灭其他团队的功绩,那么其他团队有没有美国人?当然有,不过恰好没给镜头而已。二是最终点燃木星风暴眼的计划,主意虽然是小男主提出的,但上报官方时得到的回复是“以色列科学家已经提出过这个方案,经科学计算成功率是0”(当然统计学上一般概率低于0.5%都可以记作0),所以也并没有为了突出主角团而故意使得其他人智商不在线;更进一步,即使是行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凭借主角团自身根本无法完成计划,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国救援队共同努力,才最终拯救了地球,这就是“倡议”的力量,“倡议”天然是多边主义的,必须众人拾柴才能成事。
所以,“中国人拯救地球”这个逻辑并不成立。中国人主角团恰巧提了一个可行的倡议,众人共同努力使之成功了而已。这便是《流浪地球》中的又一种普世主义,谁有权利拯救地球?拯救地球并不是美国的专权,而是世界的普权,是每个地球人的义务,也必须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才可能成功。这种普世主义可以称之为“世界主义”,对比而言,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世界的情节就不算科幻范畴了,应该算玄幻范畴。
下面讨论一下“流浪地球”和“星际殖民”代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生存逻辑:
“流浪地球”逻辑前文已有阐述,这里要论述一个“成本转嫁”概念。一个文明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源,同时能够顺利处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凡是可以是内部转嫁成本,这样做不会伤害外部文明,但自我牺牲可能很大,底线是不能毁掉家园,所以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也可以选择对外转嫁成本,这样做相当于抢别人的资源发展自己,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欧洲的殖民主义,与对内转嫁成本不同,对外转嫁成本的前提是必须有外部资源可供攫取,且必要时可以放弃原有家园,移民到殖民地,所以,对外转嫁成本意味着家园并不需要“可持续发展”,毁了就搬走。“流浪地球”就是内部转嫁成本的逻辑,以牺牲一半人类生命为代价将地球整个搬家。不难发现,中国几千年历史几乎都是内部消化社会矛盾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没有殖民传统,但历来中国朝代更迭人口都会大量减少。而“星际殖民”就是对外转嫁成本。
不难发现,我们以往看到的美式科幻电影绝大多数走的都是“星际殖民”的路子,即地球资源被人类开采枯竭,美国科考队甚至雇佣军去其他星球开发资源甚至直接移民到外星,如《异形》系列电影。“星际殖民”背后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一神教逻辑:
第一,“上帝选民观”。这里涉及“人”这个概念的覆盖范围,中国以文明为准绳,“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所以中国叫“人”,四海之外叫蛮夷戎狄。而西方则以宗教流派和民族血缘划分,他们认为“自己人”是“上帝的选民”,异教徒则不算人。
第二,“星际殖民”约等于太空版“诺亚方舟”。“诺亚方舟”拯救的仅仅是诺亚一家以及配成对的各种动物,换言之,“诺亚方舟”必然只能拯救极少部分人(“上帝的选民”),但绝大部分人会牺牲,当然美式科幻电影中最终被拯救的一定是美国主角及其家人,所谓happyending。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成本收益比核算,“流浪地球”模式,牺牲至少一半人类,剩下30亿,但保存了地球整个星球的生态系统,足以维系剩下的人度过漫长的流浪时期,生存者可以亿计。“星际殖民”模式,能走的永远是少数人,可想象为海洋文明投射到太空的镜像。这背后还有一个资本主义精英逻辑,比如影片《》中诺亚方舟的逃亡船票是10亿美元一张。在《流浪地球》中当然也有这个选项,吴京所在的太空站上保存了人类基因测序图以及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基因图谱和种子,为的就是万一地球毁灭可以在外星重新恢复地球文明。但庆幸的是最终剧情的走向并没有选择这条路,因为复制重建的地球已经不是原先那个地球了。按照“星际殖民”思路,太阳死亡,地球毁灭,那么应当放弃地球,倾人类所有造出一支星际殖民舰队,选择地球上拥有最优秀基因的人类进入太空(当然肯定大部分是美欧人),占领太阳系外新的星球重建人类文明。
经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自己算算,“星际殖民”牺牲和拯救的人数以及“流浪地球”牺牲和拯救的人数。
另有一点想聊聊,经过多年的“价值观侵略”,很多人已经习惯于“人类文明遇到危机,美国人拯救地球”的思维定势,但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美国面对毁灭地球级别灾难的基本态度大概率是“星际殖民”路数。所以,该问的问题不是“为什么不是美国人拯救地球”,而是“大灾变来了美国人到底会不会参与拯救地球”?请问谁有%自信敢保证美国人面对地球毁灭级别灾难的反应是领导世界拯救地球而不是“星际殖民”跑路?
如果特朗普总统的“美国优先”原则和上述“星际殖民”逻辑相结合,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遭遇大危机美国精英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不顾美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的死活自己先造飞船离开了。
“谋万世”之“大善”和没有反派衬托的英雄
最后想谈两个细节:
一是《流浪地球》电影结尾的旁白说,接下来人类将经历年的“流浪时代”直至飞抵比邻星星系。换言之,这段波澜壮阔的电影故事只是“万里长征才走出第一步”。这里面体现了一种“文明型国家”的长历史观,即“谋万世”的生存哲学。按照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和台湾中研院的朱云汉院士的说法,中国是“文明型国家”,与欧洲的“民族国家”有本质不同,中国是唯一一个延续到今天的第一代文明(惯常的说法是,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延续到今天),所以看中国必须有历史纵深,这个文明纵深至少-年以上。所以,年的“流浪时代”对中国人而言只不过相当于耐着性子重走了一遍自己的文明史。从长历史角度讲,“杀戮”、“救赎”、“战争”、“发展”这些词汇都属于小善恶层面,真正的“大善”是文明延续,而这种“谋万世”的“大善”正式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第二个细节安排是,整部影片没有一个坏人,却成功塑造了一众英雄群像。就像阴阳相生相克一样,“英雄”和“恶魔”往往是一对双生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组共生关系。所以,电影作品塑造英雄,往往会刻意安排一个或多个个性鲜明的反派人物来衬托英雄,且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流浪地球》里面却找不到反派,唯一不和谐的大BOSS是太阳和木星,是无法从道德上憎恨或从现实中报复的强大力量。但即使这样,影片却成功塑造了一群英雄。这里面的道理我认为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种看上去很传统的普世主义价值。现代化时代,我们太过于强调“私有化”,强调“个人自由”,强调“精致的利己主义”,却忘了人类天性中有“利己”的一面,便同时伴有“利他”的一面,讨论“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人本来就是善恶共生体。相信若以中国传统普世主义中的“利他主义”为社会学研究的原点,也会发展出一套并行于现有西方社会学理论且同样伟大的普世主义哲学体系。
补充一点,有人认为太空站上阻拦吴京行动的智能计算机系统是这部电影中的“恶人”,其实并不对,它代表的是绝对理性主义,它的后台世界联合政府在电影95%的时间里也代表者绝对理性主义,而且当地球无法被拯救时,太空站携带全套地球生物基因图序独自逃逸重建人类文明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决策者不这么干才是脑子进水。
结语与延伸:关于“文化帝国主义”
日本战略家石原莞尔说过“帝国主义的最高阶段一定是文化帝国主义”。
垄断的最高阶段不是商品、能源或货币,而是价值观,好莱坞很好,但这是对美国而言的,好莱坞同时也是美国文化输出的工具,当然是个很成功的工具。“文化帝国主义”表现出来都是潜移默化的,这一点任何希望文化输出的国家都该向美国学一学,希望咱们在激动地欣赏超级英雄电影的时候也抽空想想为什么谈起前苏联会联想到红色代表邪恶,而蓝色代表正义,为什么美国队长是蓝色的,而他的反派对手红骷髅是红色的……
责任编辑/康巳鋆顾心阳
图文编辑/何丹
作者:夏国涵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来源:授权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