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技术上有对抗医疗挤兑的办法吗

疫情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般来说现代国家应对这个问题有这么几道防线,从外到内分别是:

边境防线--社会防线--机构防线--个人防线。

这几道防线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上一层防线扛住了,下一层防线就没那么大的压力;如果上一层被突破,那么下一层就会被迫加码。

病毒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它不在乎人类的想法,也不参与人类的争执,更没兴趣关心人类认可与否;它只会无脑复制猛冲猛打,目前的情况是已经打到了我们的机构防线和个人防线面前。

所谓机构防线,就是指社会上的各种组织机构,包括公共部门、公司、工厂、医院等等建立的防线。这些机构花费资源去建立防线主要是为了保证自己内部的员工能够正常工作。

当然了,不同的机构对疫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措施,有严防死守的,也有完全无所谓的。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后果,自由市场自由选择嘛,这无可厚非。

但有一个机构是没得选的,医院。

和其他社会机构不同,医院不能只考虑自己员工的状况,因为它关系到全体社会人员的安危。每一次新毒株对社会发起冲击的时候,医院都是主战场,它不得不去直面以下几个问题:

自身资源挤兑的风险;

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院内病患感染的风险;

其实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看资源,资源够的话各种办法都可以想。但医院就那么点家底,天上也不会掉馅饼,所以只能寄希望于降低现有资源的损耗。

有办法吗?

这个问题就比较专业了,我前段时间拜访了一位专业人士,了解到我们在技术上其实还是有点办法的。不过在聊这个技术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发达国家的医疗系统是怎么应对的。

有用,又不完全有用的经验

———————————————

按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医院首先是力保住院部门,他们会对该部门进行封闭式管理,并对阳性病患进行隔离。毕竟住院医院生活且身体情况较为复杂,如果这里沦陷的话后果会非常严重。

但正如前文所说,任何办法的本质都是砸资源:有足够人手自然就可以选择未感染的医护工作者去上岗,有足够的病床自然就可以为阳性病患开辟出单独的区域。

但现实中哪来这么多资源,想开源的前提是先节流。那么节谁的流呢?既然住院部门要力保,那就只能从门诊部门入手了。

但门诊的资源同样紧张,这里病人数量众多,情况复杂,前来问诊的病患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否已经感染。

如果我们还指望能从门诊部门里“扣”一点资源出来,就不可能还要求他们做到面面俱到。要知道即使在平常时期,大医院的门诊也是人山人海,排队排得都能催生出黄牛党来,管理难度是相当大的。

但如果完全放弃防御,医院内部的感染风险就难以避免。这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无法正常工作;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医院都成了一个问题。

这种资源和需求的矛盾如何解决呢?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是两条腿走路:

医院,医院没有拯救所有人的义务,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挤兑的问题。资源不够他就收高价,只服务出得起钱的顾客即可,这在客观上分流了富裕阶层的需求。

不过对整个社会而言,真正重要的当然还是对所有人负责的公立医疗体系,这就涉及到他们的第二条腿了:

公立医疗体系的分级诊疗制度。

在分级诊疗制度下,普通小病痛主要在基层诊所解决,这样医院和住院部门的资源。

其实对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分级诊疗早就是司空见惯的模式。比如说英国就实行“基层首诊、逐级转诊”制度。在这套体系下,患者未经家庭医生首诊是医院去的,当然急诊除外。

也就是说英国普通人在医疗服务的选择权上还不如我们,我们随便有点医院跑,英国人则只能先看基层医生的脸色。

不过不得不承认该制度确实有效区分了医疗需求的轻重缓急,医院资源可以聚焦到严重的病患身上。

那么这个经验对我们有用吗?

有用,但又不完全有用。

因为在几波疫情冲击下,即使是英国这样的分级诊疗系统也快要扛不住了。根据NHS的最新报告,英国在年年底:

从11月21日开始的一周内,大约有2.4万辆救护车交接延迟了30分钟以上。

急诊科等待超过四个小时才能入院、转院或出院的患者比例达到31%,打破了历史记录。

10月份,选择性护理积压的人数已超过万人,近40万人等待了一年多才开始治疗。

10月份,接受紧急癌症转诊的人中有40%不得不等待两个多月才能开始治疗,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二严重的月份。

新加坡则干脆直接医院。

所以这些国家的经验虽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现在仅仅是学习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才行。

然而这谈何容易?

医生不是机器人,现在的工作强度已经连生产队的驴都自叹不如了,很难再压榨出额外的效率出来。所以我也一直认为这条道路希望渺茫,直到我看到了一桩美国的诈骗案。

一场有点道理的骗局

————————————

年,出身名门的19岁美国女学霸伊丽莎白·霍姆斯从斯坦福大学退学,然后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创业英雄”。

她创立的这家公司叫Theranos,该公司在十年内就完成了14亿美元的融资,估值更是冲到90亿美元。因为这样的履历,霍姆斯也在江湖上有了自己的名号:“女乔布斯”。

那么这个一飞冲天的公司跟我们今天聊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涉及到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了,他们号称要通过新技术颠覆整个血液检测行业,“只需一滴血就能完成多种常见的血液检测”。

如果我们在大街上看见有人拉横幅宣传这样的技术,大概率会联想到“水变油”这种骗子,不过正是这个民科味十足的噱头让霍姆斯成为了硅谷的青年翘楚。

她的公司董事会里聚集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乔治·舒尔茨这样的大咖,甚至默多克也在投资者之列。

该公司在年开始向公众开放检测并开设了多家负责血液采集的“健康中心”,它们大多位于药房连锁店的内部。

按照该公司的说法,以后病人做医疗检测只需要“走进一家自己熟悉的零售店用针扎一下就行了”。假设这个技术真实存在,那么它确实颠覆了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

在这个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医院看病。如果有什么不舒服,只需要去楼下小卖店扎个手指取个样,然后把样本快递到附近的检测中心就OK了。

到时候检测结果会发给你的医生,然后医生就会给你开药,你只用在家等着就行,医院进行处置。

看见没,操作贼简单、成本贼低廉、工作贼高效!

医疗挤兑?不存在的!

然后霍姆斯就锒铛入狱了,她在年11月被判欺诈投资者罪名,刑期个月。

这家公司的真相也很快被公之于众:

所谓“一滴血测百病”的技术根本不存在,客户那一滴血被送进高大上的检测中心后,迎接它的并不是什么全新的高科技,而是从别处租来的常规检测设备。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不过如果用普通设备的话,一滴血肯定是完成不了那么多检测项目的,怎么办呢?

Theranos的“黑科技”就是用生理盐水稀释这一滴血,把它稀释到传统设备能接受的体积。

也就是说别人验血是抽一管血,他验血是在一管生理盐水里滴一滴血,而且还是从小卖部快递来的很可能已经超时变质的一滴血,这结果能准就有鬼了。

正所谓“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坑里杵”。事实证明霍姆斯的这个“跨时代的医疗革命”和我们在街头看到的骗子把戏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人类民科精华的水平。

不过这个项目虽然坑爹,但它所包含的一个逻辑却歪打正着地点出了提升医疗工作效率的痛点:

医院就把检测给做了。

医院是一个科技密度极高的机构,它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医院诊治的疾病并不复杂,医院进行任何处置,只是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测然后开药就可以了。

现在依靠发达的通信技术,我们和医生进行远程交流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连医学检医院做的话,那么大多数诊医院外完成,这就大大降低了双方的感染风险和医疗资源的损耗。

那么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到底能不能实现“远程检测”呢?

“美国玄学”

——————————

年,美国公布了一个报告,名字叫《-年新兴科技趋势——领先预测综合报告》。这份报告通过对近项科技趋势的综合比对分析,最终明确了20项最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