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挽救了数以千计犹太生命,沙龙说他不是英
年7月,维也纳的街道上,年仅17岁的犹太少年高德斯陶伯脚步疲惫,目光呆滞而绝望。此时,他已经跑遍维也纳几乎所有的总领馆,想要申请离开这里的签证。但无一例外的,近五十家各国领事机构,竟然不约而同的拒绝了他。
此时的奥地利,已被德国所吞并,而纳粹散发出的战争威胁,已经笼罩了整个欧洲大陆。面对强大的德国和一群连自己的国家都没有的犹太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选择后者。少年频频遭到拒绝,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中国驻维也纳总领馆,这个陌生的国度本不是他最初所期望的目的地。
当二十份签证很快地躺在少年的手中时,他简直不能相信这突如其来的好运,一种极度的兴奋和激动涌上心头:这二十张纸片,就是二十条犹太生命啊!
高德斯陶伯从中国总领馆一次拿到二十份签证的消息传开,整个维也纳的犹太社区沸腾了,这是已经感受到死亡威胁的犹太人最后的希望。很快的,中国总领馆门前从早到晚排满了领取前往上海签证的人流。“中国上海”,他们的心中无数次呼唤着这个名字。而那份批准前往的签证,成了维也纳、上海之间架起的“生命之桥”。
满载犹太人的轮船来到上海在当时,欧洲犹太人的处境极为不妙,反犹太狂潮愈演愈烈,店铺被砸、财物被抢,连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奥地利是欧洲第三大犹太聚居地,这里生活着18万犹太人,他们被毫不留情的赶进集中营。“上帝对他们关上了门,但又打开了一扇窗”,纳粹立下一条规定,只要能取得签证,离开奥地利,就能够从集中营释放。
离开生,留下死,再没有第三条路。活下去的渴望超越了一切,签证就等于生命。
时任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的正是外交官何凤山。他自小受到“扶危济困”文化的熏陶,作为一名中国人,目睹数十年间列强们对神州大地的欺凌和蹂躏,也深刻感受到这种屈辱和无奈,并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
对于遭受到纳粹迫害的犹太族群,何凤山感同身受。出于同情犹太人的悲惨境遇,毅然决定施予援手去帮助他们。
中华文化的属性,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仁慈。“路见不平”“扶危济困”的精神,使得中国人被人所欺的同时,也没忘记对于弱小的同情。何凤山是亿万万中国人中的一员。
在~驻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共计签发数以千计前往上海的签证。特别是在年“水晶之夜后”,局势更加恶化,犹太人加快了逃离欧洲的步伐。前往中国总领馆领取签证的人蜂拥而至,而何凤山也尽其所能的帮助了他们。
但何凤山的义举并非一帆风顺,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极大阻力。纳粹对此极为痛恨,他们借口总领馆所在地是犹太财产而予以查封。无奈之下,何凤山自掏腰包租了间小房子继续办公。而国内对此意见也不统一,当时中德关系较友好,两国之间合作密切。出于对利益的考虑,当然是强大的德国更能获得国民政府的青睐。
于是何的顶头上司,驻德大使陈杰,对此事坚决反对,给何凤山施加很大压力。
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何凤山依然没有放弃对犹太人的帮助。
奥地利的犹太人无疑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一位好人。截止年9月,奥地利70%的犹太人都逃离了纳粹的魔掌。
而中国上海,也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敞开接纳犹太人的大都市,顶峰时共有3万余人在此得到庇护。
而何凤山因此事牵连,年5月被调离维也纳,回到祖国参加抗战。
生活在上海的犹太小朋友此事直到年,何凤山去世后,他的女儿在讣告中提到才渐为世人所知。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何凤山认为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救人于水火,难道不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吗?因此他很少对人提及此事。
年,以色列授予他“国际正义人士”称号。并为何凤山先生立碑,上刻“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
年,联合国赞誉他为“中国的辛德勒”。
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满怀感激之情的犹太家庭附水晶之夜事件
源于一名巴黎犹太人因德国驻巴黎使馆外交官冯特拉,拒绝帮助他远在德国的妹妹,这名犹太青年枪杀了冯特拉。
年11月9日晚到10日凌晨,作为报复,大批青年团、盖世太保、党卫军身着便装,手持棍棒,走上街头对犹太住宅、教堂、商店大肆打砸抢烧。
事件造成91名犹太人死亡,三万名犹太男子被送进集中营,被砸碎的玻璃在月光下如水晶般闪闪发光,被讽刺为“水晶之夜”。
此事件被作为纳粹开始有组织屠杀犹太人的标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001.html